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第一句擺出待批駁的觀點,說明世人對孟嘗君的傳統(tǒng)看法:“孟嘗君能得士”。接著寫出這一論點的兩個依據(jù):一個是“士以故歸之”,這是概括地說;一個是“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這是從具體事例說。干凈利落,開門見山豎起了要論駁的靶子,可謂“立”。
第二句先用感嘆詞“嗟呼”加強語氣,然后直接了當?shù)伛g斥“孟嘗君能得士”的說法,孟嘗君不過是雞鳴狗盜之徒的首領(lǐng)罷了,怎么能說他能得士呢?斬釘截鐵,一下子就把“士”和“雞鳴狗盜”之輩區(qū)別看來,開語警策,反駁有力,將“世皆稱”云云一筆掃倒,此可謂“駁”。
第三句轉(zhuǎn)折騰挪,加深反駁之意,用反證法提出自己對“士”的標準的看法:“士”必須是可賴以謀國制敵的能人,憑仗齊國強大的國力,得到一個“士”,就可以使齊國成為霸主,制服秦國。正因孟嘗君手下無一真正的“士”,才導致要靠雞鳴狗盜之徒來幫助孟嘗君逃脫秦國,從而證明孟嘗君的“士”不足以稱為“士”,用事實駁斥了孟嘗君能得士的表面性、片面性的看法。新意獨出,直追根本,為一篇文章的旨意所在,此可謂“轉(zhuǎn)”。
第四句承接上文,深入一層,運用邏輯推理解析孟嘗君不能得士的原因,又駁首句所講的“士以故歸之”,下斷語作結(jié),補足對孟嘗君能得士的批駁。說明孟嘗君不能得士的理由:雞鳴狗盜之徒出入其門,真正的士是不會跟孟嘗君走的,這一斷,如斬釘截鐵,鏗鏘有力,不容置辯,此可謂“斷”。
全篇緊緊圍繞“孟嘗君不能得士”的主旨,一立,一駁,一轉(zhuǎn),一斷,把孟嘗君能得士傳統(tǒng)看法一筆掃到,雖轉(zhuǎn)折三次但嚴謹自然,議論周密,詞氣凌厲而貫注,勢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辯的邏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