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易晚,又早黃昏后。修竹小闌干,空倚遍寒生翠袖。蕭蕭寶馬,何處狂游?
〔幺篇〕人已靜,夜將闌,不信今宵又。大抵為人圖甚么,彼此青春年幼。似恁的廝禁持,兀的不白了人頭。
〔女冠子〕過一宵,勝九秋。且將針線,把一扇鞋兒繡。驀聽得馬嘶人語,甫能來到,卻又早十分殢酒。
〔好觀音〕枉了教人深閨里候,疏狂性奄然依舊。不成器喬公事做的泄漏,衣紐不曾扣。待伊酒醒明白究。
〔雁過南樓煞〕問著時只辦著擺手,罵著時悄不開口。放伊不過耳朵兒扭。你道不曾共外人歡偶,把你愛惜前程遙指定梅梢月兒咒。
這首套曲以寫景開始,既交代了女主人公冬夜等候丈夫回家的背景,又借杜甫“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佳人》)的意境暗示了她的“佳人”形象。接著讓她吐出幽怨和心聲,便使讀者對她在下文又恨又愛的表現有了充分的理解。
〔幺篇〕中“不信今宵又”語淡意深。一個“又”字回應首曲“又早黃昏后”的“又”,顯示出男子的“狂游”晚歸已是屢見不鮮。但女子的態度依然是“不信”,這就見出了她的一往情深。“不信”并非不承認現實,而是因為女子有著執著的理念:“大抵為人圖甚么,彼此青春年幼。”女子對丈夫別無所圖,唯一希冀的就是永遠擁有著青春的美好理想。唐玄宗李隆基《好時光》:“莫倚傾國貌,嫁取個有情郎。彼此當年少,莫負好時光。”代表了古人對少年夫妻及時行樂的祝福和理解。曲中女子也是抱著這樣的信念,于是她才會一邊等待,又一邊怨恨。這種自白只有在曲中才能毫不費力地直訴無余,在詩詞等韻體中是不易達到此等效果的。
以下的情節曲折多致而富于生活真實。在經過度日如年的等待之后,丈夫終于回到了家,卻露出了“喬公事”的蛛絲馬跡。妻子追問,忍不住從嗔罵到動手扭住耳朵,然而最后要求丈夫的僅只是把“愛惜前程”的月下盟誓再復述一遍。她不愿讓自己相信丈夫在外拈花惹草的事實,心中還忘不了當初“指定梅梢月兒咒”的戀情,這就再度顯示出她的善良和癡情。全篇以女子的口吻娓娓訴出,融寫景、敘事、抒情于一體,注重情節的戲劇性,無疑同接受民間說唱文學的影響有關。而散曲套數在逼肖聲氣、描摹心情、表現生活內容等等方面,確實于韻體中占有特別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