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m4sos"><tbody id="m4sos"></tbody></fieldset><fieldset id="m4sos"><tr id="m4sos"></tr></fieldset>
    <samp id="m4sos"></samp>
  • <bdo id="m4sos"><pre id="m4sos"></pre></bdo>
  • <center id="m4sos"></center>

    別錄·卷二

    智升Ctrl+D 收藏本站

    原文

      有譯有本錄中菩薩三藏錄之二(大乘經重單合譯下)

      月燈三昧經十一卷(或十卷一帙)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全本后出單重合譯)

      月燈三昧經一卷(一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  宋沙門釋先公譯(第二別譯)

      右一經出前大月燈經第七卷異譯(第一別譯單卷者本闕)

      無所希望經一卷(一名象步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  象腋經一卷。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第四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四譯兩譯本闕)

      大凈法門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大莊嚴法門經二卷。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第三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三譯一譯闕本)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二卷。

      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譯(第一譯)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一卷。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等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后出阿彌陀佛偈經一卷(與后經異本或無經字)

      后漢失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亦云無量壽觀經與前后經異本)

      宋西域三藏^8□良耶舍譯(第一譯二譯一闕)

      阿彌陀經一卷(亦名無量壽經)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一譯第二本闕)

      稱贊凈土佛攝受經一卷(亦直云稱贊凈土經)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求那跋陀羅所譯小無量壽經尋本不獲諸藏縱有即與彌彌陀文同不異)

      上十一經十三卷同帙。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亦云彌勒上生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單本)

      右上生經雖是單譯隨成佛經次第編此。

      彌勒成佛經一卷(與后經異本)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彌勒來時經一卷(失譯出法上錄今附東晉錄第三譯)

      彌勒下生經一卷(一名彌勒受決經初云大智舍利弗)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四譯)

      (謹依長房內典二錄普云彌勒下生經初云大智舍利弗者其經先是長安沙門釋道標譯蕭齊江州沙門道政刪改今詳此說或謂不然其釋道標乃是什公門下詮義之僧元非翻譯之主縱使是標譯出文義有何不周降至齊朝政重刪改年月懸遠敘述參差彼云道政所刪難為準約經中子注乃曰秦言故是秦翻無繁惑矣什錄先載是其出焉)  彌勒下生成佛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凈譯(第六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后六譯三譯一闕)  諸法勇王經一卷。

      宋罽賢三藏曇摩密多譯(第二譯)

      一切法高王經一卷(一名一切法義王經)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出序記第三譯)

      (右經初序記云魏興和四年歲次壬戌季夏六月朔次乙未二十三日丁巳創譯婆羅門客瞿曇流支沙門曇林在竇太尉定昌寺譯八千四百四十九字諸錄皆云菩提留支譯者誤也今依序記為正其一切法高王經周錄為單本者誤也)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三譯一譯本闕)  第一義法勝經一卷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出序記第一譯)  (右經初序記云魏興和四年歲次壬戌九月一日甲子翟曇流支沙門曇林于尚書令儀同高公第譯五千五百七十六字諸錄皆云菩提留支譯者誤也今依序記為正)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順權方便經二卷(一名轉女身菩薩經或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

      樂瓔珞莊嚴方便品經一卷(亦云轉女身菩薩問答經)

      姚秦罽寶三藏曇摩耶舍譯(出經后記第三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樂瓔珞莊嚴經撿尋群錄或云姚秦羅什所翻亦云宋朝法海所譯今準經后記云比丘慧法于罽賓秦寺請毗婆沙曇摩耶施譯胡為秦其罽賓秦寺未詳其處耶施譯出故應無謬群錄咸云曇摩耶舍善毗婆沙時人共號為毗婆沙故僧佑錄云舍利弗毗曇毗婆沙譯者即其人也舍之與施聲相近耳今什錄中除附耶舍之錄前后四譯兩譯闕本)  上十一部經十二卷同帙。  六度集經八卷(亦名六度無極經或九卷)

      吳天竺三藏康僧會譯(重單合譯)

      太子須大挐經一卷(或云須達挐)

      乞伏秦沙門釋圣堅譯(周錄為單今為重譯)

      右一經出六度經第二卷施度中異譯菩薩睒子經一卷(亦云孝子睒經)

      僧佑錄云安公錄中失譯經(今附西晉錄第二譯)

      睒子經一卷。

      乞伏秦沙門釋圣堅譯(第四譯)

      右二經同本出六度經第二卷施度中異譯。

      太子慕魄經一卷。

      后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譯)

      太子沐魄經一卷(或作慕魄)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三譯拾遺編入)

      右二經同本。出六度經第四卷戒度中異譯。  九色鹿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出法上錄)

      右一經出六度經第六卷精進度中異譯。  上七經十四卷同帙(其九色鹿經周錄為單本誤也)

      無字寶篋經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第一譯)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一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于西太原寺譯(出大周錄第三譯)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一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重譯(拾遺編入第四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大周錄云與大方廣寶篋經同本異譯者誤也前后四譯一譯闕本)

      老女人經一卷(亦名老母經或云老女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拾遺編入第一譯)  老母經一卷。

      僧佑錄中失譯經(今附宋錄第二譯)

      老母女六英經一卷(亦云老母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三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  月光童子經一卷(一名月明童子經或名申日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申日兒本經一卷(錄作兜本誤也或無日)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二譯拾遺編入)

      德護長者經二卷(一名尸利崛多長者經)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第四譯四譯一闕)  右三經同本異譯(上之三經雖是同本而廣略全異互有增減又支謙譯中有申日經一卷云與月光童子經同本異譯今檢尋文句二經不殊父名申日子號月光約父子名以分二軸兩本既同故不雙出其申日經或在小乘藏中云出阿含其增壹阿含中雖有尸利崛多長者緣起無月光童子事編在彼中亦將誤也)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一卷(一名菩提無行經亦直名菩提經)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一譯)

      伽耶山頂經一卷(亦云伽耶頂經)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第二譯)

      象頭精舍經一卷。

      隋天竺沙門毗尼多流支譯(第三譯)

      大乘伽耶山頂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出大周錄第四譯)

      右四經同本異譯(其沙門靖邁翻經圖中別載菩提經一卷大周錄中又有菩提無行經一卷此之二經并是什公所譯文殊問菩提經之異名無繁重載)

      長者子制經一卷(一名制經)

      后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譯)

      菩薩逝經一卷(或云誓童子經或直云逝經)  西晉沙門白法祖譯(第三譯)

      逝童子經一卷。

      西晉沙門支法度譯(第四譯五譯二闕)

      右三經同本異譯(又大周錄中別載制經一卷即安高譯者異名不合重載)

      犢子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出法上錄第一譯)  乳光佛經一卷(亦云乳光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廣略稍異前后四譯兩譯闕本)

      無垢賢女經一卷(或名胎藏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出聶道真錄第二譯)

      右一經云與胎藏經同本俱云竺法護譯今勘二本文句全同但名有異今存一本)

      腹中女聽經一卷(一名不莊校女經)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第三譯)

      轉女身經一卷。

      宗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第四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二經稍略總五譯二闕)

      上二十一經二十二卷同帙。

      無上依經二卷。

      梁天竺三藏真諦譯(全本第二譯出經后記)

      (右此無上依經謹按長房等錄并云陳永定二年丁丑真諦三藏于南康郡凈土寺出其經后記乃至梁紹泰三年太歲丁丑九月八日三藏真諦于平固縣南康內史劉文陀請令譯出今尋諸家年歷差互不同長房年歷但至承圣五年丙子梁國即絕甄鸞及王道圭年紀至紹泰二年丙子改為太平元年太平二年丁丑改為永定元年陳霸先立號為陳國又有年紀不知何人所撰彼云承圣三年甲戌改為大定元年逮于后梁凡經八載方改年號然四家年歷并無紹泰三年四本既并不同未詳孰為正說或可梁紹泰三年丁丑即是陳初永定元年也歷中但紀后號不載前名今者且依經記為梁代譯也)

      未曾有經一卷。

      后漢失譯(舊錄在小乘單本中誤也第一譯)

      甚希有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三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是前無上依經初品出第一卷)  決定總經一卷(或云決定總持經亦云決總持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謗佛經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一卷后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譯)

      入法界體性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拾遺編入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如來師子吼經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第一譯)  大方廣師子吼經一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出大周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大乘百福相經一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出大周錄第一譯)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一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再譯(拾遺編入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大乘四法經一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于東太原寺譯(出大周錄第一譯)

      菩薩修行四法經一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于弘福寺譯(拾遺編入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希有希有校量功德經一卷(或直云希有校量功德經)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一譯)

      最無比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廣略少異)

      前世三轉經一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第一譯)

      銀色女經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阿阇世王受決經一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第一譯)  采蓮違王上佛授決號妙華經一卷(亦直云采蓮違王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拾遺編入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從無上依經下一十九經大周錄中在單本內今勘為重譯)

      正恭敬經一卷(或名正法恭敬經)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第一譯)

      善敬經一卷(亦名善恭敬經一名善恭敬師經)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廣略少異)

      稱贊大乘功德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一譯)

      說妙法決定業障經一卷。

      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譯(新編入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稱贊大乘經舊為單本今為重譯)

      上二十三經二十四卷同帙。

      諫王經一卷(亦云大小諫王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第一譯)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一卷(亦直云勝軍王經)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二譯)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一卷(亦直云勝光天子經)

      大唐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第三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其諫王經同在小乘錄勝軍王經在大乘錄并云單本者誤也)

      大方等修多羅王經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第一譯)

      轉有經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文殊師利巡行經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第一譯)

      文殊尸利行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三譯)

      緣起圣道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六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六譯四譯闕本其緣起圣道經周錄在單本中誤也又有聞城十二因緣經一卷即與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文同不異但名別耳今存一本)  稻芊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  了本生死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謙自注解三譯一闕)

      右二經同本異譯(莫辯先后)

      自誓三昧經一卷(題下注云獨證品第四出比丘凈行中)

      后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拾遺編入第一譯)

      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三譯一譯闕本)  灌洗佛形像經一卷(亦云四月八日灌經亦直云灌經)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拾遺編入第一譯)

      摩訶剎頭經一卷(亦名灌佛形像經)

      乞伏秦沙門釋圣堅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造立形像福報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  作佛形像經一卷(亦云優填王作佛形像經)

      失譯(今在漢錄周錄在小乘單本中及云西晉沙門法炬譯者誤也)

      右二經同本異譯(莫辯先后)

      龍施女經一卷(或無女字)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一譯)

      龍施菩薩本起經一卷(或云龍施女經亦云龍施本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廣略少異)

      八吉祥神□經一卷(或無神字)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一譯)

      八陽神□經一卷(亦直云八陽經新勘為重譯)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

      八吉祥經一卷。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第四譯)

      八佛名號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五譯)

      右四經同本異譯(緣起大同佛名稍異前后五譯一譯闕本)

      盂蘭盆經一卷(亦云盂蘭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報恩奉盆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

      右二經同本異譯(莫辯先后廣略稍異)  浴像功德經一卷。

      大唐天竺三藏寶思惟譯(新編入錄第一譯)  浴像功德經一卷。

      大唐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后本稍廣)  校量數珠功德經一卷。

      大唐天竺三藏寶思惟譯(新編入錄第一譯)  數珠功德經一卷(內云曼殊室利□藏中校量數珠功德法)

      大唐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上二十九經二十九卷同帙。  不空□索神變真言經三十卷三帙。

      大唐南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新編入錄當第四譯)

      不空□索□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一譯)

      不空□索神□心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是前大經序品三藏流志先譯一卷名不空□索□心經尋本未獲)

      不空□索陀羅尼自在王□經三卷(亦云不空□索心□王經)  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寶思惟譯(新編入錄第一譯)

      不空□索陀羅尼經一卷(一名普門)

      大唐天后代北天竺婆羅門李無諂譯(新編入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此是梵本經抄非是全部與前三經同名異本)  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經二卷(或一卷)

      大唐總持寺沙門釋智通譯(拾遺編入第一譯)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一卷(或云千臂千眼)

      大唐南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新編入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初譯本貝葉交錯文少失次)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西天竺沙門伽梵達摩譯(拾遺編單本)

      右此心經雖是單本隨前身經編之于此。

      觀世音菩薩秘密藏神□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新編入錄第一譯)

      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天竺三藏寶思惟譯(新編入錄第二譯)

      上九經十二卷同帙。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第三譯)

      如意輪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新編入錄第四譯)  右四經同本異譯(上四本經雖有廣略據其梵本并譯未盡義凈出者共法最略)  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一卷(亦名一字□王經)

      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寶思惟譯(新編入錄第一譯)

      曼殊室利菩薩□藏中一字□王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十二佛名神□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一譯)

      稱贊如來功德神□經一卷。  大唐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五千五百佛名經第一卷初十二佛號與前十二佛名同而不別又十二佛名經舊錄為單本新勘為重譯)

      孔雀王□經一卷(亦名大金色孔雀王經并結界場法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四譯)  大金色孔雀王□經一卷。

      失譯(今附秦錄拾遺編入第五譯)

      佛說大金色孔雀王□經一卷。

      失譯(亦附秦錄拾遺編入第六譯)

      孔雀王□經二卷。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第七譯)

      大孔雀□王經三卷。

      大唐三藏義凈于東都內道場譯(新編入錄第八譯)

      右五經同本異譯(新舊八譯五存三闕前六文略后二稍廣)

      上十一經十四卷同帙。

      陀羅尼集經十二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譯(出大周錄單重合譯)  右出金剛大道場經大明□藏之少分也。撮要而譯(此集之中大般若□經等有別行者錄不具顯人多生疑恐非正典今為除疑故別條末列之如后)

      第一卷佛部卷上(大神力陀羅尼釋迦佛頂三昧陀羅尼品)

      第二卷佛部卷下(初畫一切佛頂像法次有二十六印并□諸佛□印法第三阿彌陀佛大思惟經序分□印法并說持誦得往生事及數珠法第四大金輪陀羅尼第五拔折啰功能法相品)第三卷(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在舍衛國說大般若理趣中□及般若心□皆在此中于中第十二印并□名般若無盡藏注云是一印□筏梨耶思蠅伽法師譯卷末復有大輪金剛陀羅尼若誦此□即當入壇及得用印不成盜法)第四卷觀世音卷上(十一面觀世音神□經)第五卷觀世音卷中(初有二印及□千囀觀世音菩薩□次有六印及□觀世音雜□印第三十二臂觀世音菩薩一印并□第四不空□索觀世音四印并□第五畫觀世音像法第六觀世音毗俱知菩薩三昧法印□品也)第六卷觀世音等諸菩薩卷下(初阿耶揭唎婆觀世音菩薩法印□唐云馬頭第二諸大菩薩法會印□品大勢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虛空藏菩薩等并有印□法)第七卷金剛部卷上(初金剛藏大威神力三昧法印□品第二金剛藏眷屬法印□品諸眷屬金剛說□并印)第八卷金剛部卷中(初金剛阿蜜哩多軍茶利菩薩自在神力□印品第二拔折羅咤呵娑印□法唐云大笑金剛)第九卷金剛部卷下(初金剛烏樞沙摩法印□品唐云不凈潔金剛即火頭金剛是第二天青面金剛□法)第十卷諸天卷上(初摩利支天經第二功德天法中天竺國菩提寺僧阿難律木叉師迦葉師等于法行寺翻流行于唐國)第十一卷諸天卷下(諸天等獻佛助成三昧法印□品大梵摩天帝釋摩醯首羅四天王日天月天星宿天地天火天閻羅天一切龍王□印并祈雨法那羅延天干闥婆緊那羅摩呧啰伽孔雀王師子王伽嚕荼大辯天神王焰摩檀陀水天風天阿修羅王遮文茶天法一切毗那夜迦法一切藥叉法一切羅剎法)(右大梵摩天等皆獻□印)第十二卷(諸佛大陀羅尼都會道場印□品是灌頂普集會壇法)

      十一面觀世音神□經一卷(周宇文氏天竺三藏耶舍崛多等譯第一譯)

      十一面神□心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二譯)

      右二經。與前陀羅尼集經第四卷。十一面神□經。同本異譯(而集經中印法稍廣)  摩利支天經一卷(或加小字)

      失譯(今附梁錄拾遺編入)

      右一經是集經第十卷初摩利支天經少分異譯)

      □五首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翻經圖單重合譯)

      □五首者(能滅諸罪千囀陀羅尼□一六字陀羅尼□二七俱胝佛所說神□三隨一切如來意神□四觀自在菩薩隨心□五其千囀□亦有別寫以為一經既在此中故不別出大周錄中分為五經者非也)

      千囀陀羅尼觀世音菩薩□經一卷。

      大唐總持寺沙門釋智通譯(拾遺編入第二譯)

      右千囀□二首。與上集經第五卷初千囀觀世音□。及雜□中千囀陀羅尼。同本異譯。

      六字神□經一卷(或云六字□法)

      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新編入錄第四譯)

      右一經。與上集經第六卷中文殊師利菩薩□法。及□五首經六字陀羅尼。并雜□中六字陀羅尼□。同本異譯。  七俱胝佛大心準提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出大周錄第一譯)  七俱胝佛母準泥大明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南天竺三藏金剛智譯(新編入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比于舊經新者稍廣然據梵文譯仍未盡□五首中及雜□內惟獨譯□更無余法)

      上九經二十卷二帙(上帙七卷下帙十三)

      觀自在菩薩隨心□經一卷(亦云多唎心經)

      大唐總持寺沙門釋智通譯(新編入錄)

      右此觀自在隨心□。前□五首經。及雜□經中觀世音初隨心□。并集經第五。并先譯出故編于此。

      種種雜□經一卷(或無經字)

      周宇文氏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譯(拾遺編入單重合譯)

      雜□總二十三首(法華經內□六首旋塔滅罪陀羅尼一禮拜滅罪命終諸佛來迎□一供養三寶□一觀世音懺悔□一金剛□蛇□一生禪安隱□一□腫□一金剛□治惡鬼病一千囀陀羅尼一觀世音隨心□四首七俱胝佛神□一隨一切如來意神□一與□五首中者同本六字陀羅尼□一歸依三寶□一)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朝散郎杜行顗奉制譯(出大周錄第一譯)

      佛頂最勝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拾遺編入第二譯)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罽賓沙門佛陀波利譯(出大周錄第三譯)

      最勝佛頂陀羅尼凈除業障經一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于東都再譯(拾遺編入第四譯)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或加□字)

      大唐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第五譯)

      右五經同本異譯。  無量門微密持經一卷(一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一譯)  出生無量門持經一卷(或云新微密持經)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尼譯(第五譯)

      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經一卷(或云出無量門持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拾遺編入第六譯)  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一卷(或直云破魔陀羅尼經)

      宋西域沙門功德直共玄暢譯(第七譯)  阿難陀目佉尼訶離陀鄰尼經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第八譯)

      舍利弗陀羅尼經一卷。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第九譯)

      一向出生菩薩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十譯)

      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譯(新編入錄第十一譯)

      右八經同本異譯(長房等錄中覺賢經數更有新微密持經一卷即是出生無量門持經是功德賢經數復有出無量門持經一卷即是阿難陀目佉尼訶離陀經是既是重載故不別存新舊十一譯三譯闕本)

      勝幢臂印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一譯)

      妙臂印幢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新編入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勝幢臂印經舊錄為單本新勘為重譯)

      上十七經十七卷同帙。

      無崖際持法門經一卷(一名無際經)

      乞伏秦沙門釋圣堅譯(第一譯)

      尊勝菩薩所問一切諸法入無量門陀羅尼經一卷。

      高齊居士萬天懿譯(第三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三譯一譯闕本)

      金剛上味陀羅尼經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第一譯)  金剛場陀羅尼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師子奮迅菩薩所問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

      華聚陀羅尼□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  華積陀羅尼神□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周錄在單本中誤也)

      右三經同本異譯(莫辯先后)

      六字□王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第一譯)

      六字神□王經一卷。  失譯(拾遺編入今附梁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虛空藏菩薩問佛經一卷(亦云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經)

      失譯(今附梁錄第一譯拾遺編入)

      如來方便善巧□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如來方便經舊錄為單本新勘為重譯)

      持句神□經一卷(亦云陀羅尼句)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拾遺編入第一譯)

      陀鄰尼□經一卷(亦云陀鄰□□)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拾遺編入第三譯)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出內典錄第四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二本略后經稍廣前后四譯三存一闕其最勝燈王經舊錄為單本新勘為重譯)

      善法方便陀羅尼□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

      金剛秘密善門陀羅尼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

      護命法門神□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出大周錄第三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之二經莫辯先后其護命法門經周錄在單本中誤也)

      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西域沙門彌陀山等譯(新編入錄第二譯又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初譯名離垢凈光陀羅尼經尋本未獲故闕之耳)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一卷(亦直云請觀世音經)

      東晉外國居士竺難提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上十九經十九卷同帙。

      內藏百寶經一卷(亦云內藏百品經)

      后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溫室洗浴眾僧經一卷(亦直云溫室經)  后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拾遺編入第一譯前后兩譯一本闕)

      須賴經一卷。

      前涼月支優婆塞支施侖譯(出經后記第三譯前后四譯三本闕)

      私訶昧經一卷(一名菩薩道樹經亦名道樹三昧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菩薩生地經一卷(一名差摩竭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周為單本誤第一譯前后兩譯一本闕)

      四不可得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梵女首意經一卷(一名首意女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成具光明定意經一卷(或云成具光明三昧或直云成具光明經)

      后漢西域三藏支曜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寶網經一卷(亦云寶網童子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菩薩修行經一卷(亦名威施長者問觀身行經)

      西晉河內沙門帛法祖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諸德福田經一卷(或云諸福田經或直云福田經)

      西晉沙門法立法炬共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第三譯三譯二闕)  佛語經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金色王經一卷。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演道俗業經一卷。  乞伏秦沙門釋圣堅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百佛名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上十七經十七卷同帙。

      稱揚諸佛功德經三卷(一名集諸佛華或四卷)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第三譯三譯二闕)

      須真天子經三卷(亦云問四事經或二卷)

      西晉沙門竺法護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摩訶摩耶經一卷(亦直云摩耶經或二卷)

      蕭齊沙門釋曇景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除恐災患經一卷。  乞伏秦沙門釋圣堅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孛經一卷(或云孛經鈔)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拾遺編入第二譯前后三譯兩本闕)

      觀世音菩薩受記經一卷(一名觀世音受決經)  宋黃龍沙門釋曇無竭譯(第三譯三譯二闕)

      上六經十卷同帙。

      海龍王經四卷(或三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首楞嚴三昧經三卷(亦直云首楞嚴經或二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九譯九譯八闕)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卷(云出深功德經中亦云普賢觀經)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第三譯三譯二闕)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一卷。

      宋西域三藏^8□良耶舍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不思議光菩薩所問經一卷(亦云所說)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上五經十卷同帙。

      十住斷結經十卷(或云十地斷結經或十一卷或十四)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諸佛要集經二卷(亦直云要集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未曾有因緣經二卷(亦直云未曾有經)

      蕭齊沙門釋曇景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上三經十四卷二帙。

      菩薩瓔珞經十二卷(或十四卷或十六卷)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超日明三昧經二卷(或無三昧字或三卷)

      西晉清信士聶承遠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上二經十四卷二帙。

      賢劫經十三卷(亦名□陀劫三昧經或七或十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從無垢凈光陀羅尼經下三十六經雖云重譯但一本存余皆遺失尋求不獲)

      大乘經單譯(一百三十一部二百九十三卷二十四帙)

      大法炬陀羅尼經二十卷(二帙)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

      大威德陀羅尼經二十卷(二帙)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

      佛名經十二卷(或十三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三劫三千佛名經三卷(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卷上現在賢劫千佛名經卷中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卷下失譯拾遺編入今附梁錄)  上二經十五卷二帙(其三劫佛名出長房入藏錄中今合成一部其中賢劫佛名出賢劫經中合為重譯今以上下佛名是其單本以類相從編之于此)

      五千五百佛名經八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  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二卷(云出眾經或四卷)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拾遺編入)  上二經十卷同帙(其不思議功德經大周錄云與不思議光菩薩所問經等同本者誤也)

      華手經十三卷(一名攝諸善根經或十或十一或十二一帙)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大方等陀羅尼經四卷(一名方等檀持陀羅尼經)

      北涼沙門法眾于高昌郡譯(出寶唱錄)  僧伽咤經四卷。

      元魏藏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力莊嚴三昧經三卷。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一卷。

      大唐罽賓沙門佛陀多譯譯(拾遺編入)

      上四經十二卷同帙。

      觀佛三昧海經十卷(或八卷一帙或無海字)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右此觀佛三昧經大周錄云宋永初年求那跋陀羅譯出內典錄者謹按內典錄云是東晉覺賢所譯非宋代功德賢周錄誤也又云與后秦羅什所譯單卷觀佛三昧經同本編為重譯今以什公譯者久闕其本卷數全殊不可懸配令依諸舊錄編單本內)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十卷。

      失譯在后漢錄。

      菩薩本行經三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拾遺編入)

      上二經十卷同帙(按大周錄中其七卷報恩經云與漢代支讖所譯單卷大方便報恩經同本其三卷菩薩本行經云與西晉聶道真所譯單卷菩薩本行經同本今以單卷報恩及本行二經先是闕本卷數全殊不可懸配今依諸舊錄編單本內)

      法集經六卷(或七卷或八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觀察諸法行經四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

      上二經十卷同帙。

      菩薩處胎經五卷(亦直云胎經或八卷)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弘道廣顯三昧經四卷(或無三昧字亦名阿耨達龍王經亦名入金剛問定意經凡十二品)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右一經仁壽大周等錄皆云與阿耨達龍王經同本異譯二經俱云竺法護出編為重譯按僧佑錄竺護所出但有阿耨達經二卷下注云一名弘道廣顯三昧經長房錄中竺護所譯有弘道廣顯三昧經二卷下注云亦名阿耨達請佛經唐內典錄護公所譯雙載二經又長房內典二錄西晉失譯復有阿耨達龍王經二卷今對勘二經文并無異但以立名多種致使群錄差殊或有雙載二經或有互題名目時無悟者流濫日深今一廢一存庶無謬失但留一本編入單中)

      施燈功德經一卷(一名然燈經)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上三經十卷同帙。

      央崛魔羅經四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右此央崛魔羅經大周錄云與竺法護譯指髻等七經同本異譯者誤也不可以名目似同懸即配為重譯謹按隋錄其指髻經出增壹阿含中鴦崛悔過等六經從前大經抄出既非同本異譯依舊編在單中)

      無所有菩薩經四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出內典錄)

      明度五十校計經二卷(或無明度字或無五十字)

      后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上三經十卷同帙。

      中陰經二卷。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大法鼓經二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文殊師利問經二卷(亦直云文殊問經)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月上女經二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

      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二卷(失譯今附秦錄)

      上五經十卷同帙(其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大周錄云與大方等如來藏經同本異譯今尋文理義旨懸殊故為單本)

      大乘密嚴經三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出大周錄)  占察善惡業報經二卷(亦名大乘實義經云出六根聚經)  外國沙門菩提登譯(莫知年代出大周錄今附隋錄)  蓮華面經二卷。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一卷(一名問署經)

      后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拾遺編入)

      大乘造像功德經二卷(或一卷)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提云般若譯(出大周錄)

      上五經十卷同帙(其大乘造像功德經大周錄云與造立形像福報經同本異譯者誤也文意既殊故為單譯)  廣大寶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三卷。  大唐南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新編入錄)  一字佛頂輪王經五卷(亦云五佛頂經或四卷)

      大唐南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新編入錄)

      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經一卷。

      大唐北天竺三藏寶思惟譯(新編入錄)

      上三經九卷同帙。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十卷(一帙)

      大唐循州沙門懷迪共梵僧于廣州譯(新編入錄)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七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輸波迦羅共沙門一行譯(新編入錄)

      蘇婆呼童子經三卷(或云蘇婆呼律或二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輸波迦羅譯(新編入錄)

      上二經十卷同帙。

      蘇悉地羯羅經三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輸波迦羅譯(新編入錄)  牟梨曼陀羅□經一卷(或無經字失譯)

      (拾遺編入今附梁錄)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四卷(亦云經)  大唐南天竺三藏金剛智譯(新編入錄)

      上三經八卷同帙。

      七佛所說神□經四卷(或無所說字)  晉代譯失三藏名(今附東晉錄)

      (右此七佛神□經大周錄中編為重譯云與吳代外國優婆塞支謙所譯單卷七佛神□經同本今以此單卷經久闕其本卷數復殊不可懸配今依舊錄編單本內)  大吉義神□經二卷(或四卷)

      元魏昭玄統沙門釋曇曜譯(出法上錄)

      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南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新編入錄)

      金剛光焰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南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新編入錄)  阿咤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經一卷。

      失譯(拾遺編入今附梁錄)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一卷。

      失譯(拾遺編入今附梁錄)  大普賢陀羅尼經一卷失譯(拾遺編入今附梁錄)

      大七寶陀羅尼經一卷失譯(拾遺編入今附梁錄)

      六字大陀羅尼□經一卷失譯(拾遺編入今附梁錄)

      安宅神□經一卷后漢失譯。

      摩尼羅亶經一卷。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拾遺編入)

      玄師□陀所說神□經一卷(錄云幻師無所說字)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拾遺編入)  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諸佛心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

      八名普密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

      持世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

      六門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  清凈觀世音普賢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總持寺沙門釋智通譯(出大周錄)  上十九經二十三卷同帙。

      智炬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提云般若譯(出大周錄)

      諸佛集會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提云般若譯(出大周錄)

      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北天竺三藏寶思惟譯亦云所得(出大周錄)

      百千印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新編入錄)  救面燃餓鬼陀羅尼神□經一卷(亦云施餓鬼食□經后兼有施水□)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新編入錄)  莊嚴王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

      香王菩薩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

      一切功德莊嚴王經一卷。  大唐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  拔除罪障□王經一卷。

      大唐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

      善夜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

      虛空藏菩薩能滿諸愿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一卷(出成就一切義品)

      大唐中天竺三藏輸波迦羅譯(新編入錄)

      金剛頂經曼殊室利菩薩五字心陀羅尼品一卷。

      大唐南天竺三藏金剛智譯(新編入錄)

      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法要一卷。

      大唐南天竺三藏金剛智譯(新編入錄)

      (右虛空藏等三經及前四卷瑜伽并出金剛頂經彼經梵本有十萬頌此之四經略要抄譯非全部也)

      佛地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有論七卷釋)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一卷(亦云佛臨般亦名遺教經)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有釋論一卷)  (右此遺教經舊錄所載多在小乘律中或編小乘經內今以真諦法師譯遺教論彼中解釋多約大乘小宗不顯故移編此)

      出生菩提心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

      佛印三昧經一卷。

      后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拾遺編入)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一卷。  西晉居士聶道真譯(拾遺編入)

      異出菩薩本起經一卷(或無起字)  西晉居士聶道真譯(拾遺編入)

      千佛因緣經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出法上錄)

      賢首經一卷(一名賢首夫人經)

      乞伏秦沙門釋圣堅譯。

      月明菩薩經一卷(或云月明童子或云月童子)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右此月明菩薩經大周錄中編為重譯云與月光童子經等同本者誤也文意全異改為單譯)

      心明經一卷(一名心明女梵志婦飯汁施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滅十方冥經一卷(或云十方滅冥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鹿母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又群錄中更有鹿子經一卷云是吳代外國優婆塞支謙所譯即與前鹿母經文句全同但立名殊故不雙出)

      魔逆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上二十六經二十六卷同帙。

      德光太子經一卷(一名賴咤和羅所問光德太子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右德光太子經大周錄中編為重譯云與須賴經等同本異譯者誤也文意既異故為單本)

      大意經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堅固女經一卷(一名牢固女經)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商主天子所問經一卷(或無所問字)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  諸法最上王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一卷(一名八曼茶羅經)  大唐天竺三藏那提譯(出大周錄)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一卷。

      大唐天竺三藏那提譯(出大周錄拾遺編入)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一卷(或加般字)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翻經圖)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翻經圖)

      差摩婆帝受記經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不增不減經一卷(或云二卷者誤也)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造塔功德經一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出大周錄拾遺編入)

      右繞佛塔功德經一卷(亦云繞塔功德經)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新編入錄)

      大乘四法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新編入錄)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一卷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出大周錄)  大乘流轉諸有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

      妙色王因緣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一卷。

      大唐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

      師子素馱娑王斷肉經一卷。

      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譯(新編入錄)

      般泥洹后灌臘經一卷(一名四輩灌臘經亦直云灌臘經)

      西天三藏竺法護譯。

      (右此灌臘經大周等錄皆為重譯云與盂蘭盆經等同本異譯者誤也今尋文異故為單本)

      八部佛名經一卷(亦云八佛經)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上二十二經二十二卷同帙(其八部佛名經大周錄云與八吉祥□經等同本異譯者誤也八數雖同說處全異所為復別故為單本)

      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一卷(或云內六波羅蜜經安公出方等部)

      后漢臨淮沙門嚴佛調譯(拾遺編入)

      菩薩投身餓虎起塔因緣經一卷(僧佑錄云以身施餓虎經)

      北涼高昌沙門釋法盛譯(出經后記)

      金剛三昧本性清凈不壞不滅經一卷(新為共譯附三秦錄亦名金剛清凈經)

      師子月佛本生經一卷。

      新為失譯(附三秦錄)

      (右金剛清凈經群錄并云吳代外國優婆塞支謙譯漢后失譯復有其名師子月佛經群錄并云西晉三藏竺法護譯今詳二經文句并非謙護所翻似是秦涼已來什公等譯今為失源附于秦錄)

      長者法志妻經一卷失譯(安公涼土異經錄中有名今亦附涼錄。

      薩羅國經一卷(或云薩羅國王經)

      失譯(今附東晉錄)

      右二經。法上錄中并云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今詳二經文句并非什公所翻。

      似是晉魏代譯其法志妻經安公涼土異經錄中先有其名今亦附涼錄。薩羅國經附于晉錄)  十吉祥經一卷。

      失譯今附秦錄。

      長者女庵提遮師子吼了義經一卷。

      失譯(今附梁錄拾遺編入)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一卷(失譯今附秦錄)

      金剛三昧經二卷(或一卷)  北涼失譯(拾遺編入)

      法滅盡經一卷僧佑錄中失譯經(今附宋錄)

      甚深大回向經一卷。

      僧佑錄中失錄經(今附宋錄)

      天王太子辟羅經一卷(或無天王字亦云譬羅)

      僧佑錄云安公闕中異經(今附秦錄拾遺編入)

      優婆夷凈行法門經二卷(亦直云凈行經或無經字)

      僧佑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八大人覺經一卷。

      后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出寶唱錄)

      三品弟子經一卷(亦云弟子學有三輩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四輩經一卷(或云四輩弟子經亦云四輩學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出法上錄)

      當來變經一卷(或云當來變識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過去佛分衛經一卷(或云過世)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十二頭陀經一卷(一名沙門頭陀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樹提伽經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長壽王經一卷。

      僧佑錄云安公失譯經(今附西晉錄)

      右此長壽王經。大周錄等云出阿含。謹按四阿含內并無此經。雖增一第十六中有長壽王緣起文意全異。此乃大乘故編于此。

      法常住經一卷。

      僧佑錄云安公失譯經(今附西晉錄)

      上二十三經二十五卷同帙(從優婆夷凈行經下十經舊錄之中皆編小乘部內今檢尋文理多涉大乘編在小中恐乘至理故移于此)

      菩薩調伏藏。

      二十六部五十四卷五帙。

      夫戒者防患之總名也。菩薩凈戒唯禁于心。聲聞律儀則防身語。故有托緣興過聚徒訶結。菩薩大人都無此事。佛直為說令使遵行。既無犯制之由故闕訶結之事。諸大乘經明學處者摭之。于此為菩薩調伏藏云。

      菩薩地持經十卷(或名地持論或八卷一帙)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于姑臧譯。

      (右一經初有歸敬頌出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昔高齊昭玄統沙門法上答高句麗問云地持是阿僧佉比丘從彌勒受得阿僧佉者即無著菩薩是也又按梁沙門僧佑地持記云菩薩地持經八卷有二十七品分為三段第一段十八品第二段四品第三段五品文中不出有異名而今此本或題云菩薩戒經或題云菩薩地經今檢尋經未亦有多名文云名為菩薩地名為菩薩藏摩得勒伽名摩訶衍攝名不壞顯示名無障礙清凈智根本佑云不出異名者不然又檢群錄曇無讖所譯別存菩薩戒經或云菩薩地經者誤也。)  菩薩善戒經九卷(一云菩薩地或十卷)

      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等譯。  (右一經群錄皆云與地持經同本異譯今詳文理非不差殊其善戒經前有序品后有奉行地持經并無其地持戒品中有受菩薩戒文及菩薩戒本善戒經即無自余之外文意大同地持復出瑜伽諸錄成編入論既有差殊未敢為定又按梁沙門僧佑菩薩善戒經記云此名善戒名菩薩地名菩薩毗尼摩戒名如來藏名一切善法根本名安樂國名諸波羅蜜聚凡有七名第一卷先出優波離問受戒法第二卷始方有如是我聞次第別品乃有三十而復有別本題為菩薩地經今按尋經本與佑記不同經初即有如是我聞而無優波離問受戒法但有九卷其優波離問受戒法即后單卷菩薩善戒經是若將此為初卷即與佑記符同然此地經本離之已久乍合成十或恐生疑此善戒經亦同地持作其三段第一段名菩薩地有三十品第二段名如法住有四品第三段名畢竟地有六品佑云次第列品者或恐尋之未審也)

      凈業障經一卷(失譯今附秦錄單本)  上二經十卷同帙(其凈業障經法上錄云竺法護譯詳其文句與護公譯經文勢全異故為失譯)

      優婆塞戒經七卷(是在家菩薩戒或五或六或十卷)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于姑臧譯單本梵網經二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二譯前本闕)

      受十善戒經一卷。

      漢后失譯(拾遺編入單本)

      上三經十卷同帙。

      菩薩瓔珞本業經二卷(或無菩薩字新編為律)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第一譯三譯二闕)

      佛藏經四卷(一名選擇諸法經或二卷或三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單本。  菩薩戒本一卷(出地持戒品中慈氏菩薩說)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于姑臧譯(拾遺編入第二譯)

      菩薩戒本一卷(出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彌勒菩薩說)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三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三譯一譯闕本)

      菩薩戒羯磨文一卷(出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彌勒菩薩說)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單本)

      菩薩善戒經一卷(優波離問菩薩受戒法)

      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出寶唱錄單本)

      上六經十經同帙。

      菩薩內戒經一卷。  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出法上錄單本)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一卷。

      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出寶唱錄單本)

      (右此優婆塞五戒威儀經群錄編在小乘律中者誤也初是菩薩戒本后是受菩薩戒文及舍懺等法既非小宗故移編此)  文殊師利凈律經一卷(或直云凈律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清凈毗尼方廣經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出法上錄第三譯)

      寂調音所問經一卷(一名如來所說清凈調伏經)

      宋沙門釋法海譯(第四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后四譯一譯闕本)

      大乘三聚懺悔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出內典錄單本)

      菩薩五法懺悔文一卷(或云菩薩五法懺悔經)

      失譯(今附梁錄單本)  菩薩藏經一卷。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單本。

      三曼陀□陀羅菩薩經一卷。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單本。

      菩薩受齋經一卷。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第二譯三譯二闕)

      文殊悔過經一卷(一名文殊五體悔過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舍利弗悔過經一卷(亦直云悔過經)

      后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譯三譯二闕)

      法律三昧經一卷(亦直云法律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十善業道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新編入錄單本)

      上十四經十四卷同帙(謹按舊錄大乘律中有寶梁經迦葉經今為編入寶積會中故不重出其大方廣三戒經與寶積三律儀會同本決定毗尼經與寶積優波離會同本今并編入寶積部中故此不載)

      菩薩對法藏。

      九十七部五百一十八卷五十帙。

      菩薩阿毗達磨有其二類。一者解釋契經二者詮法體相。舊錄所載和雜編之。

      今所集者分為二例。釋契經者列之于前。詮法性者編之于后。庶無糅雜覽者易知。

      大乘釋經論。

      二十一部一百五十五卷一十五帙。

      大智度論一百卷(或一百一十或七十卷十帙)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單本。

      右龍樹菩薩造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什法師云若具足翻應有千卷秦人識弱故略之十分存一)

      十地經論十二卷(或十五卷一帙)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等譯單本。

      右天親菩薩造釋十地經即華嚴十地品是(論序云菩提留支勒那摩提在洛陽殿內二人同譯佛陀扇多傳語帝親筆受長房錄中留支摩提二錄俱載者不然今合為一本在留支錄)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五卷(或六卷或七卷或十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單本。

      右釋彌勒所問經。即寶積經第四十一會是。

      大乘寶積經論四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右釋舊單卷大寶積經。即寶積第四十三會是。

      寶髻菩薩四法經論一卷(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毗目智仙等譯(出序記單本)  右釋大集經寶髻品。今入寶積在第四十七會(論序記云魏興和三年歲次辛酉九月朔旦庚子之日烏萇國人剎利王種三藏法師毗目智仙中天竺國婆羅門人瞿曇流支護法大士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尉勃海高仲密愛法之人沙門曇林道俗相假于鄴城內在金華寺譯四千九百九十七字諸錄皆云菩提留支譯者誤也今依序記為正)

      上三論十卷同帙。

      佛地經論七卷(親光等菩薩造釋佛地經)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單本)

      金剛般若論二卷(無著菩薩造)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出內典錄單本)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一卷(無著菩薩造)

      大唐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

      上三論十卷同帙。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三卷(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第一譯)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三卷(無著菩薩頌世親菩薩釋)  大唐三藏義凈譯(新編入第二譯)

      右二論及頌同本異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二卷(功德施菩薩造亦云功德施論)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單本(出大周錄上四論及頌造者雖異并釋金剛般若經又有金剛仙論十卷尋閱文理乃是元魏三藏菩提留支所撰釋天親論既非梵本翻傳所以此中不載)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二卷(一名伽耶山頂經論婆藪槃豆菩薩造)

      元魏三藏菩提留支譯單本(第一譯)

      妙法蓮華經論一卷(婆藪槃豆菩薩造)

      元魏中天竺三藏勒那摩提共僧朗等譯(第一譯)

      上五論十一卷同帙。

      法華經論二卷(初有歸敬頌者或一卷)

      元魏北天竺三藏菩提留支共曇林等譯(拾遺編入第二譯)

      右二論同本異譯(其三藏義凈新譯法華論五卷尋本未獲)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四卷(釋勝思惟經或三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單本。

      涅槃論一卷(婆藪槃豆菩薩造略釋涅槃經)

      沙門達磨菩提譯不知年代(內典錄中附元魏代第一譯后本闕)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釋涅槃一頌)  梁天竺三藏真諦譯單本。  遺教經論一卷(釋遺教經)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拾遺編入單本)

      無量壽經論一卷(婆藪槃豆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單本)

      三具足經論一卷(天親菩薩造有釋論無經本)

      元魏天竺三藏毗目智仙等譯(出序記單本)

      (右論初記云三藏法師毗目智仙婆羅門人瞿曇流支愛敬法人沙門曇林于鄴城內在金華寺魏興和三年歲次辛酉月建在戌朔次庚午十三日譯千百十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尉渤海高仲密啟請供養守護流通諸錄皆云菩提留支譯者誤也今依序記為正)  轉法輪經論一卷(天親菩薩造有釋論無經本)

      元魏天竺三藏毗目智仙等譯(出序記單本)

      (右論初記云魏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尉渤海高仲密善求義方選真簡偽故請法師毗目智仙并其弟子瞿曇流支于鄴城內在金華寺興和三年歲次大梁建酉之月朔次庚子十一日譯三千九百四

    国产高潮国产高潮久久久|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古代| 人妻无码久久精品|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精品| 久久伊人中文无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优|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人人|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 久久午夜福利电影| 99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18|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国产字幕久久不卡| 久久er热视频在这里精品| 久久亚洲日韩看片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不卡| 久久国产精品99精品国产| 欧美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久久 |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潘金莲 | 丰满少妇人妻久久久久久 | 久久棈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午夜电影久久| 亚洲综合久久综合激情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喷水| 午夜天堂精品久久久久| 乱亲女H秽乱长久久久|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A狠狠久久蜜臀婷色中文网| 国产成年无码久久久免费|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