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作解,眾妙玄玄無管帶。文殊仗劍逼如來,五百聲聞心豁解。
頌石頭和尚草庵歌 其二十七。宋代。釋印肅。 休作解,眾妙玄玄無管帶。文殊仗劍逼如來,五百聲聞心豁解。
釋印肅(一一一五~一一六九),號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屬江西)人。六歲從壽隆院賢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發(fā),高宗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開元寺受戒。游湖湘,謁大溈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歸壽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營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肅禪師語錄》,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卷上《年譜》、《悟道因緣》、《塔銘》。 印肅詩,輯自《普庵印肅禪師語錄》,編為三卷。 ...
釋印肅。 釋印肅(一一一五~一一六九),號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屬江西)人。六歲從壽隆院賢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發(fā),高宗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開元寺受戒。游湖湘,謁大溈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歸壽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營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肅禪師語錄》,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卷上《年譜》、《悟道因緣》、《塔銘》。 印肅詩,輯自《普庵印肅禪師語錄》,編為三卷。
上元夜效小庾體同用春字。唐代。長孫正隱。 薄晚嘯游人,車馬亂驅(qū)塵。月光三五夜,燈焰一重春。煙云迷北闕,簫管識南鄰。洛城終不閉,更出小平津。
代蜀總過沔宴制帥。宋代。李曾伯。 皇天祚宋啟真儒,手鑰秦關(guān)鎮(zhèn)蜀都。方策有之伊呂偶,規(guī)模如此漢詔無。軍聲劘刜歸帷幄,王事驅(qū)馳在粟芻。把酒東湖需捷奏,佇催公袞醉西湖。
會麟山別業(yè)再次前韻四首 其四。。孫承恩。 物外乾坤別,樽前意興深。云山欣屬目,事業(yè)愧初心。野水淡秋思,庭槐生夕陰。商歌二三子,逸響振云林。
故承議李 其二。南北朝。鄒浩。 甫畢榮親愿,歸休不計年。心冥塵竟遠(yuǎn),善積子皆賢。萬事殘初夢,千齡掩逝川。登門獨(dú)無路,追感倍悽然。
景州城外。。俞得鯉。 曲路重關(guān)小有天,招招酒旆解留仙。荒城古塔凌霄漢,古樹層臺薄晚煙。燈火前街人似沸,雞聲寒店夜如年。千般總是征途味,留得霜華到鬢邊。
題鑒園圖。。李宣龔。 事業(yè)欲安說,溪邊柳成圍。當(dāng)時叩門人,百過亦已衰。此園在城東,地偏故自奇。世俗便貴耳,濁醪爭載窺。那識賞寂寞,但聞簧與絲。我向喜獨(dú)游,扁舟弄漣漪。拊檻一片云,鐘山遠(yuǎn)平籬。花竹不迎拒,魚鳥無瑕疵。豈惟客忘主,青溪吾所私。中間共出處,就官淮之湄。上瘠民力瘁,百無一設(shè)施。鄂渚得再覿,征車方北馳。歸涂望楚氛,微服鹢退飛。陵谷事已改,變遷到茅茨。相逢忽攬卷,不收十年悲。鄭記似柳州,平淡乃過之。夙忝文字飲,可能欠一詩。巷南數(shù)椽屋,有枝亦無依。儻免熠耀畏,慆慆還當(dāng)歸。芳草結(jié)忠信,吾言茲在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