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得烏絲爛。向旗亭、尋行數墨,澹歡濃怨。箋上是秋還是淚,總覺模糊難辨。
有湘雨、樓詞幾卷。秀句偏多飄泊響,聽江湖、一個張孤雁。
也合做,玉田伴。
相思欲寄青瑤案。怕年來、四愁平子,賦情都倦。儗把諸賢重喚起,多少金荃蘭畹。
道自古、才名不賤。酒夢京華涼易醒,悄鬘天、已作枯禪觀。
應念我,發三嘆。
金縷曲 其一。清代。易順鼎。 寫得烏絲爛。向旗亭、尋行數墨,澹歡濃怨。箋上是秋還是淚,總覺模糊難辨。有湘雨、樓詞幾卷。秀句偏多飄泊響,聽江湖、一個張孤雁。也合做,玉田伴。相思欲寄青瑤案。怕年來、四愁平子,賦情都倦。儗把諸賢重喚起,多少金荃蘭畹。道自古、才名不賤。酒夢京華涼易醒,悄鬘天、已作枯禪觀。應念我,發三嘆。
易順鼎(1858~1920)清末官員、詩人,寒廬七子之一。字實甫、實父、中碩,號懺綺齋、眉伽,晚號哭庵、一廣居士等,龍陽(今湖南漢壽)人,易佩紳之子。光緒元年舉人。曾被張之洞聘主兩湖書院經史講席。馬關條約簽訂后,上書請罷和義。曾兩去臺灣,幫助劉永福抗戰。庚子事變時,督江楚轉運,此后在廣西。云南、廣東等地任道臺。辛亥革命后去北京,與袁世凱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凱稱帝后,任印鑄局長。帝制失敗后,縱情于歌樓妓館。工詩,講究屬對工巧,用意新穎,與樊增祥并稱“樊易”,著有《琴志樓編年詩集》等。 ...
易順鼎。 易順鼎(1858~1920)清末官員、詩人,寒廬七子之一。字實甫、實父、中碩,號懺綺齋、眉伽,晚號哭庵、一廣居士等,龍陽(今湖南漢壽)人,易佩紳之子。光緒元年舉人。曾被張之洞聘主兩湖書院經史講席。馬關條約簽訂后,上書請罷和義。曾兩去臺灣,幫助劉永福抗戰。庚子事變時,督江楚轉運,此后在廣西。云南、廣東等地任道臺。辛亥革命后去北京,與袁世凱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凱稱帝后,任印鑄局長。帝制失敗后,縱情于歌樓妓館。工詩,講究屬對工巧,用意新穎,與樊增祥并稱“樊易”,著有《琴志樓編年詩集》等。
偈頌三十首。宋代。釋印肅。 捏不成團撥不開,何須南岳又天臺。六根門首無人用,惹得胡僧特地來。
和子山春日雨中書事見寄。宋代。文同。 青春已破六十日,正好共攜歌管游。鶯花有意欲惱亂,風雨何事相淹留。南園彩棚映綠樹,西湖畫舫臨清流。幾時云陰得斂霽,愿把一樽相獻酬。
送陳宜山廷尉奉召北上。明代。湛若水。 多年不見宜山子,到我來時作別筵。三十星霜同榜日,四千風浪各方天。可堪插翅隨鳧翥,不盡揮弦送鳳騫。北斗瞻依意何極,貫城應在五云邊。
白馬渡。宋代。洪皓。 國步日多事,霜露任沾衣。留落十五年,至今方北歸。繚繞一萬里,人物太半非。昔時渡盟津,賓從爭扶持。北辰渡白馬,陰噎日無輝。一酎祈利涉,馮夷莫予違。驚秋感葉脫,況乃思鱸肥。父老行歡息,風雨仍霏微。夜投胙城宿,百里即王畿。遙望一惆悵,何當拜天威。
捕魚圖為夏得中題。明代。倪謙。 煙渚蒹葭撲晴雪,蓼花暗染猩猩血。七月八月江水深,戲藻穿蒲飽魚鱉。大船小船高揭篷,罾罩競入洄流中。碧濤徐捲手初舉,錦鱗翠鬣翻秋風。個個肥鮮真可愛,石火爭敲煮鮭菜。收筒欲向浦口歸,攜筐擬就沙頭賣。船尾兒牽阿母裳,瓦盆酒熟爺試嘗。母笑持飧兒待哺,渾家共樂云水鄉。盡日忘情對鷗鳥,萬事無縈貧亦好。卻嫌富貴有危機,此身甘伴滄浪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