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予謝塵網,養真返茅堂。不復夢周孔,且學老與莊。
放蕩禮法外,逍遙無何鄉。白眼看世上,俗夫盡茫茫。
日從方外侶,不冠復不裳。手持桃竹杖,出郭相扶將。
興來藉草坐,有酒聊共嘗。平生惡拘檢,醉后益猖狂。
杯行失次第,語亂不成章。且不知有我,況彼俗之常。
有客過我廬,云我太乖方。處世豈無術,恭卑德之光。
更聞大圣教,傲惰為不祥。傲惰非我敢,恭卑非我長。
支離逃天刑,庶以樂無疆。
今予。明代。王天性。 今予謝塵網,養真返茅堂。不復夢周孔,且學老與莊。放蕩禮法外,逍遙無何鄉。白眼看世上,俗夫盡茫茫。日從方外侶,不冠復不裳。手持桃竹杖,出郭相扶將。興來藉草坐,有酒聊共嘗。平生惡拘檢,醉后益猖狂。杯行失次第,語亂不成章。且不知有我,況彼俗之常。有客過我廬,云我太乖方。處世豈無術,恭卑德之光。更聞大圣教,傲惰為不祥。傲惰非我敢,恭卑非我長。支離逃天刑,庶以樂無疆。
王天性(一五二六—一六○九),字則衷,號槐軒,晚年別號半憨。汕頭外砂鎮林厝村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一五五二)舉人。官盱眙縣教諭、豐城縣令、上高縣令、南昌府通判。穆宗隆慶二年(一五六八),以忤上司早賦歸田,肆志于山水詩酒間,嘗作《半憨先生傳》以自況。著有《半憨集》。清馮奉初《潮州耆舊集》卷一六、吳道镕《廣東文徵作者考》卷四有傳。王天性詩,以清宣宗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成式堂藏版《半憨集》卷上所收《澄海金砂王槐軒先生遺草》為底本。 ...
王天性。 王天性(一五二六—一六○九),字則衷,號槐軒,晚年別號半憨。汕頭外砂鎮林厝村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一五五二)舉人。官盱眙縣教諭、豐城縣令、上高縣令、南昌府通判。穆宗隆慶二年(一五六八),以忤上司早賦歸田,肆志于山水詩酒間,嘗作《半憨先生傳》以自況。著有《半憨集》。清馮奉初《潮州耆舊集》卷一六、吳道镕《廣東文徵作者考》卷四有傳。王天性詩,以清宣宗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成式堂藏版《半憨集》卷上所收《澄海金砂王槐軒先生遺草》為底本。
游張公善權二洞四首 其四。宋代。曾幾。 善權石狀說不盡,怪怪奇奇驚倒人。大屋脩廊巖下路,凄風冷雨洞中春。
過蓋竹作二首 其一。宋代。朱熹。 二月春風特地寒,江樓獨自倚欄干。個中詎有行藏意,且把前峰細數看。
秋思四首 其一。宋代。陸游。 湖邊一夜霜,庭樹無秋聲。懶不近筆硯,何以紓幽情。但有一睡耳,展轉無由成。起擁地爐暖,坐待天窗明。
赴金陵舟過霅川偶作 其一。宋代。李光。 孤村遠浦接微茫,處處經行看插秧。卻憶年時住家處,藕花無數繞林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