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序壬寅年十月十八日。
入攝山棲霞寺。
登岸極峭。
頗暢懷抱。
至德元年癸卯十月二十六日。
又再游此寺。
布法司施菩薩戒。
甲辰年十月二十五日。
奉送金像還山。
限以時務。
不得恣情淹留。
乙巳年十一月十六日。
更獲拜禮。
仍停山中宿。
永夜留連。
棲神悚聽。
但交臂不停。
薪指俄謝。
率制此篇。
以記即目。
俾后來賞來。
知余山志。
凈心抱冰雪。
暮齒逼桑榆。
太息波川迅。
悲哉人世拘。
歲華皆采獲。
冬晚共嚴枯。
濯流濟八水。
開襟入四衢。
茲山靈妙合。
當與天地俱。
石瀨乍深淺。
崖煙遞有無。
缺碑橫古隧。
盤木臥荒涂。
行行備履歷。
步步轔威紆。
高僧跡共遠。
勝地心相符。
樵隱各有得。
丹青獨不渝。
遺風佇芳桂。
比德喻生芻。
寄言長往客。
凄然傷鄙夫。
入攝山棲霞寺詩。南北朝。江總。 小序壬寅年十月十八日。入攝山棲霞寺。登岸極峭。頗暢懷抱。至德元年癸卯十月二十六日。又再游此寺。布法司施菩薩戒。甲辰年十月二十五日。奉送金像還山。限以時務。不得恣情淹留。乙巳年十一月十六日。更獲拜禮。仍停山中宿。永夜留連。棲神悚聽。但交臂不停。薪指俄謝。率制此篇。以記即目。俾后來賞來。知余山志。凈心抱冰雪。暮齒逼桑榆。太息波川迅。悲哉人世拘。歲華皆采獲。冬晚共嚴枯。濯流濟八水。開襟入四衢。茲山靈妙合。當與天地俱。石瀨乍深淺。崖煙遞有無。缺碑橫古隧。盤木臥荒涂。行行備履歷。步步轔威紆。高僧跡共遠。勝地心相符。樵隱各有得。丹青獨不渝。遺風佇芳桂。比德喻生芻。寄言長往客。凄然傷鄙夫。
江總(519~594)著名南朝陳大臣、文學家。字總持,祖籍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出身高門,幼聰敏,有文才。年十八,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參軍,遷尚書殿中郎。所作詩篇深受梁武帝賞識,官至太常卿。張纘、王筠、劉之遴,乃一時高才學士,皆對江總雅相推重,與之為忘年友。侯景之亂后,避難會稽,流寓嶺南,至陳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書侍郎。陳后主時,官至尚書令,故世稱“江令”。任上“總當權宰,不持政務,但日與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國政日頹,綱紀不立”(《陳書·江總傳》)。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滅陳,江總入隋為上開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蘇揚州)。 ...
江總。 江總(519~594)著名南朝陳大臣、文學家。字總持,祖籍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出身高門,幼聰敏,有文才。年十八,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參軍,遷尚書殿中郎。所作詩篇深受梁武帝賞識,官至太常卿。張纘、王筠、劉之遴,乃一時高才學士,皆對江總雅相推重,與之為忘年友。侯景之亂后,避難會稽,流寓嶺南,至陳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書侍郎。陳后主時,官至尚書令,故世稱“江令”。任上“總當權宰,不持政務,但日與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國政日頹,綱紀不立”(《陳書·江總傳》)。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滅陳,江總入隋為上開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蘇揚州)。
憶江南 其二 宮門口。近現代。楊圻。 宮門口,流水雜松風。樓殿無人丹桂落,五更風里景陽鐘。秋月滿離宮。
聊城夜泊聞揚州寇急愴然有作。明代。黎民表。 殺氣朱方徙,妖星太白低。三江分部曲,五月斗鯨鯢。箭滿蕪城郭,笳哀邗水堤。肉飛腥赤海,炬列障丹梯。紅粟千艘盡,青樓萬甲齊。秋陰連斥堠,白日慘虹蜺。推轂漢庭上,屯兵吳苑西。至尊愁玉食,諸將走桐圭。東岱嚴軍壘,聊城入鼓
廿一日夜坐憶亡兒 其二。明代。顧清。 視不成形舉目存,青燈一盞近黃昏。彭殤竟是誰分出,妄使瞿曇欲斷恩。
同晝上人送郭秀才江南尋兄弟。唐代。孟郊。 地上春色生,眼前詩彩明。手攜片寶月,言是高僧名。溪轉萬曲心,水流千里聲。飛鳴向誰去,江鴻弟與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