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遠行邁,中道忽自疑。章甫資之越,無乃非所宜。
涼飔撼庭柯,絺绤已凄其。歸來洞庭野,茹糗勿復辭。
椒蘭亦已變,稂莠能無滋。四時紛代謝,彼此各一時。
獨臥茅檐下,無為浪多思。
和林見素次蘇子卿見寄之韻四首 其三。明代。王鏊。 驅車遠行邁,中道忽自疑。章甫資之越,無乃非所宜。涼飔撼庭柯,絺绤已凄其。歸來洞庭野,茹糗勿復辭。椒蘭亦已變,稂莠能無滋。四時紛代謝,彼此各一時。獨臥茅檐下,無為浪多思。
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學家。字濟之,號守溪,晚號拙叟,學者稱震澤先生,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十六歲時國子監諸生即傳誦其文,成化十一年進士。授編修,弘治時歷侍講學士,充講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進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博學有識鑒,有《姑蘇志》、《震澤集》、《震澤長語》。 ...
王鏊。 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學家。字濟之,號守溪,晚號拙叟,學者稱震澤先生,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十六歲時國子監諸生即傳誦其文,成化十一年進士。授編修,弘治時歷侍講學士,充講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進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博學有識鑒,有《姑蘇志》、《震澤集》、《震澤長語》。
題鄧云鄉紅樓識小錄。近現代。施蟄存。 一夢紅樓三百年,燕京風物付云煙。憑君話舊存文獻,又見都城紀勝編。
與君相見即相歡,元季于今復二難。去國暫憐鴻影散,沖星時怪鸊膏寒。
潮陽遠道春誰伴,別墅離尊日未闌。后夜荊花還共笑,孤舟回首獨漫漫。
俟居弟雨田并舟南至楊村聞兄潮陽之命別去賦此送之。明代。游樸。 與君相見即相歡,元季于今復二難。去國暫憐鴻影散,沖星時怪鸊膏寒。潮陽遠道春誰伴,別墅離尊日未闌。后夜荊花還共笑,孤舟回首獨漫漫。
八聲甘州?秋怨和柳七韻。清代。彭孫遹。 點清霜、一夜渡河來,木葉竦高秋。最傷心時候,西風旅夢,殘月江樓。何事南來北往,行役不知休。回首當年事,飆散云流。可惜舞茵歌管,任蛛絲馬跡,狼藉誰收。便吳姬楚艷,值得幾回留。憶分襟木蘭花下,悵佳期、怯上此花舟。料伊也,懨懨終日,長為儂愁。
東竺庵。。弘歷。 穿林破秋煙,搴蘿濕曉露。云中峰態幻,雨后溪聲怒。靜室聊可憩,賞心于此遇。既欣筆硯隨,便令座席布。云罩在上方,鐘聲時靜度。分付舍利光,待我重來晤。
送鄭叔車還鄉。明代。張孟兼。 晚秋氣始肅,遠客早知寒。登艫越重河,長路浩漫漫。鄭君去故國,水宿更風飧。因茲搆沈綿,伏枕在江干。昔年仕朝簪,濟濟儀鹓鸞。有子長階庭,娟娟秀芝蘭。兵壓隔溫凊,恨不生羽翰。流言日紛起,念之熱肺肝。燕山尚冰霰,汴水猶波瀾。既憂滫瀡闕,復恐衣裳單。未知親定所,豈悼行路難。愿學朱壽昌,歷訪遍川蠻。望云朝屢悵,見月宵永嘆。睽違十五載,夢寐何時安。一旦遇中途,兩恨共相看。阿兒悲且喜,揾淚不能乾。阿父病隨愈,傾倒為汝歡。細詢盡故舊,相語夜向闌。幾人亂離后,骨肉能爾完。況乃四十指,舉族無一殘。會當返故里,高堂舞斑斕。因事尚留滯,遣子先往觀。急歸報尊長,庶使眾心寬。忝予同鄉邑,羨伊子職殫。移忠諒由孝,踵美登王官。荊花既燁燁,桂樹亦團團。好將丹一寸,書入青瑯玕。
三人合畫議誰始,兩峰友梅張風子。鋪將一幅溪藤紙,筆聲颯颯風生耳。
一氣呵成十五指,烘染如以水濟水。是時木脫秋氣高,仿佛滿屋生風濤。
同人集雙藤書屋羅兩峰曹友梅張水屋合作一圖紀事。清代。何道生。 三人合畫議誰始,兩峰友梅張風子。鋪將一幅溪藤紙,筆聲颯颯風生耳。一氣呵成十五指,烘染如以水濟水。是時木脫秋氣高,仿佛滿屋生風濤。瀑布下注勢千尺,飛流倒濺茅堂茅。一株兩株樹磊砢,三人五人恣游遨。頓令座客發遐想,栩栩競欲凌云翱。嗚呼兩峰友梅張風子,肝膽一家乃如此。吾欲合傳一篇續畫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