澗瀍風(fēng)雨會,殽函天地區(qū)。河山靈氣有遷換,一一拱北開皇都。
皇都險扼居庸麓,不斷華夷山矗矗。八圣經(jīng)營鞏帝圖,三犁掃滌維坤軸。
形勝曾標(biāo)天府雄,煙花復(fù)道畫圖中。勢壓九龍丹地迥,云中千雉禁城重。
中天閶闔開宮扇,承露□莖霄漢見。凌風(fēng)卻月斗嶙峋,建章鳷鵲巃崽觀。
太液池邊白玉堤,蓬萊闕上紫金泥。浴天巨浸疑通漢,耀日層樓為祝釐。
長安甲第干霞起,四術(shù)九衢乎若水。朝聞珂佩接西清,夕聽歌鐘喧北里。
道旁無復(fù)酒人悲,碣石徒傳擁帚臺。擊壤應(yīng)多堯市曲,和歌時出柏梁裁。
吾聞都邑四方極,升平繁侈窮物力。縱賦長楊諷幾何,高髻之謠良可則。
京華春色日邊舒,蔀屋遐陬豈盡如。愿辟九重明四目,不使人間有向隅。
帝京篇。明代。董其昌。 澗瀍風(fēng)雨會,殽函天地區(qū)。河山靈氣有遷換,一一拱北開皇都。皇都險扼居庸麓,不斷華夷山矗矗。八圣經(jīng)營鞏帝圖,三犁掃滌維坤軸。形勝曾標(biāo)天府雄,煙花復(fù)道畫圖中。勢壓九龍丹地迥,云中千雉禁城重。中天閶闔開宮扇,承露□莖霄漢見。凌風(fēng)卻月斗嶙峋,建章鳷鵲巃崽觀。太液池邊白玉堤,蓬萊闕上紫金泥。浴天巨浸疑通漢,耀日層樓為祝釐。長安甲第干霞起,四術(shù)九衢乎若水。朝聞珂佩接西清,夕聽歌鐘喧北里。道旁無復(fù)酒人悲,碣石徒傳擁帚臺。擊壤應(yīng)多堯市曲,和歌時出柏梁裁。吾聞都邑四方極,升平繁侈窮物力。縱賦長楊諷幾何,高髻之謠良可則。京華春色日邊舒,蔀屋遐陬豈盡如。愿辟九重明四目,不使人間有向隅。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閔行區(qū)馬橋)人,明代書畫家。萬歷十七年進(jìn)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后謚“文敏”。董其昌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蕩;青綠設(shè)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杰出代表,兼有“顏骨趙姿”之美。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能詩文。 ...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閔行區(qū)馬橋)人,明代書畫家。萬歷十七年進(jìn)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后謚“文敏”。董其昌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蕩;青綠設(shè)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杰出代表,兼有“顏骨趙姿”之美。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能詩文。
鷓鴣天 暮春初夏作。。盧青山。 春雨無家自作吹,春花爛熳碧江湄。林邊草浪翻風(fēng)腳,溪畔芹容閃石眉。留夕照,緩瓊杯,今生能得幾回迷?菜花新筍挑完后,市上甘茶玉作堆。
別詩三首(2)。兩漢。佚名。 其一有鳥西南飛,熠熠似蒼鷹。朝發(fā)天北隅,暮聞日南陵。欲寄一言去,托之箋彩繒。因風(fēng)附輕翼,以遺心蘊蒸。鳥辭路悠長,羽翼不能勝。意欲從鳥逝,駑馬不可乘。其二晨風(fēng)鳴北林,熠耀東南飛。愿言所相思,日暮不垂帷。明月照高樓,想見余光輝。玄鳥夜過庭,仿佛能復(fù)飛。褰裳路踟躕,彷徨不能歸。浮云日千里,安知我心悲。思得瓊樹枝,以解長渴饑。其三童童孤生柳,寄根河水泥。連翩游客子,于冬服涼衣。去家千余里,一身常渴饑。寒夜立清庭,仰瞻天漢湄。寒風(fēng)吹我骨,嚴(yán)霜切我肌。憂心常慘戚,晨風(fēng)為我悲。瑤光游何速,行愿去何遲。仰視云間星,忽若割長帷。低頭還自憐,盛年行已衰。依依戀明世,愴愴難久懷。
贈覺師。宋代。沈遼。 我昔乘興游荊溪,數(shù)訪道人溪水西。道人飄然舍我去,有如白云謝污泥。我來云間亦未久,惠然相顧攜枯藜。時人莫將老相識,解空第一須菩提。
濕水謠。宋代。耶律鑄。 借問盧溝橋下水,甚時離了濕頭山。自從流入桑乾后,幾度窮兵戰(zhàn)不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