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枝花里玉塵飛,阿母宮中見亦稀。
應共諸仙斗百草,獨來偷得一枝歸。
九色云中紫鳳車,尋仙來到洞仙家。
飛輪回處無蹤跡,唯有斑斑滿地花。
同嚴給事聞唐昌觀玉蕊近有仙過,因成絕句二首。唐代。張籍。 千枝花里玉塵飛,阿母宮中見亦稀。應共諸仙斗百草,獨來偷得一枝歸。九色云中紫鳳車,尋仙來到洞仙家。飛輪回處無蹤跡,唯有斑斑滿地花。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
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游焦山后江行三十里收瓜州口月夜過金山作。清代。瑞元。 船從京口渡,水向海門流。島嶼一篝火,芙蓉三面樓。潮隨明月上,山入大江浮。回首髫齡事,金焦同日游。
菩薩蠻·金鋪半掩銀瞻滿。宋代。蔡伸。 金鋪半掩銀瞻滿。個人應恨歸來晚。軋軋櫓聲遲。那知心已飛。迎門一笑粲。嬌困橫波慢。偎倚綠窗前。今宵人月圓。
寄茅山道友三絕。宋代。周文璞。 伏事三茅過一生,癡心不望羽車迎。舊時手種黃龍子,今解升云入太清。
立秋前三日繇樂民之高涼。明代。郭之奇。 出門投袂更何之,后樂先憂此一時。天涯頻歲驚心骨,海角三秋接夢思。西風昨夜掃胡穴,萬里秋光凈水湄。捷書夜報同清晝,滿目高雷出漢旗。聞雞擊楫當年子,祖鞭無數并驅馳。彈冠結綬何累若,嶺外孤臣嘿嘆咨。沾巾嗚咽翻倒極,憂喜同心日共持。朝辭云木環千徑,暮倚涼煙抱一枝。蘭皋有意浮幽壑,草色無端動野吹。吾令羲和時弭節,上求下索敢云疲。榛苓杳靄知何處,伊人宛在微堪覷。豈俟葭蒼問一方,始從露白淘千慮。
諸葛忠叟初逢家塾池中產雙蓮求予扁榜并作五言勉諸甥。宋代。許及之。 淤泥生凈質,妙觀起凡心。少見人間瑞,誰栽滿澗潯。
燕歸梁 汲縣與家人別。清代。周之琦。 煙柳凄迷夕照沈。離思難禁。無根風絮苦商參。歧路外、兩分心。促春相見殘春別,新悵望、更從今。竹雞啼處瘴云深。且休向、夢中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