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骃(?—公元92年),字亭伯,涿郡安平(今河北省安平縣)人。自幼聰明過人,13歲便精通《詩》、《易》、《春秋》。崔骃博學多才,精通訓詁百家之言。少游太學,與班固、傅毅齊名。章帝時,他寫了《四巡頌》,頌揚漢朝之德,文辭典美,受到章帝的重視。竇太后當政時,曾經在竇憲府內任主簿。竇憲橫暴驕恣,他屢次諷諫勸阻。竇憲不能容忍,便讓他出任長岑長,他棄而不任,返歸家園,后病逝。 ...
崔骃。 崔骃(?—公元92年),字亭伯,涿郡安平(今河北省安平縣)人。自幼聰明過人,13歲便精通《詩》、《易》、《春秋》。崔骃博學多才,精通訓詁百家之言。少游太學,與班固、傅毅齊名。章帝時,他寫了《四巡頌》,頌揚漢朝之德,文辭典美,受到章帝的重視。竇太后當政時,曾經在竇憲府內任主簿。竇憲橫暴驕恣,他屢次諷諫勸阻。竇憲不能容忍,便讓他出任長岑長,他棄而不任,返歸家園,后病逝。
和虛齋勸農十詩。宋代。鄭清之。 迢遞層陰曉自開,仙丹花底問瀛萊。文章太守非游衍,為省春耕物地來。
題劉幼云先生潛廬讀書圖。。陳曾壽。 我皇即位初,輔導資賢王。進賢宰相事,首舉講官良。妙選十二輩,劉侯何卬卬。燕坐抱冰翁,獨許侯文章。深心紀綱地,諷議回肝腸。稱嘆不去口,手撫霜髯長。哀哉元祐政,朝露事不常。陰壬遂漸進,群兒攬天綱。張公起抗爭,嘔血去堂堂。啁啾見孤鳳,百憂瘏一吭。處人骨肉間,苦口非激揚。至誠無不動,乍起旋迷盲。我時數周旋,相對憂旁皇。但言臣力竭,無藥回膏肓。天地猝翻覆,流言破斧斨。掩袂出國門,無狀徒自傷。終始義不負,此志日月光。幽幽東海廬,讀書穴匡床。龍潛自成德,天意方微茫。披圖感往事,北望涕浪浪。
朝云墓十首次孫西庵先生韻 其五。。何絳。 何處風光最可憐,四鄰凋謝變桑田。重牽匹馬吟紅葉,可惜雪花鋪白氈。壇上古松疑度世,渡頭芳草憶前年。幽居寂寞無人入,落日深山哭杜鵑。
和嚴道培書院韻 其一。宋代。米芾。 城頭山腳舊圖開,華構凌云亦壯哉。談席昔人文獻地,升堂此日豫章材。弦歌化里清風動,麟鳳天南紫氣來。獨奈巖阿叢桂冷,幽棲不是偉長才。
題道士鄭渭濱詩卷。宋代。馮去非。 江湖曾是飲清波,筆染霜華秋最多。夢里誦君新句子,覺來無奈月明何。
題鑒園圖。。李宣龔。 事業欲安說,溪邊柳成圍。當時叩門人,百過亦已衰。此園在城東,地偏故自奇。世俗便貴耳,濁醪爭載窺。那識賞寂寞,但聞簧與絲。我向喜獨游,扁舟弄漣漪。拊檻一片云,鐘山遠平籬。花竹不迎拒,魚鳥無瑕疵。豈惟客忘主,青溪吾所私。中間共出處,就官淮之湄。上瘠民力瘁,百無一設施。鄂渚得再覿,征車方北馳。歸涂望楚氛,微服鹢退飛。陵谷事已改,變遷到茅茨。相逢忽攬卷,不收十年悲。鄭記似柳州,平淡乃過之。夙忝文字飲,可能欠一詩。巷南數椽屋,有枝亦無依。儻免熠耀畏,慆慆還當歸。芳草結忠信,吾言茲在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