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qū)馬馬走山,回車車漸水,
涂窮我何適,慟哭盈襟淚,
巢居識風(fēng)聲,穴藏知雨意,
救斗曾得傷,纓冠亦可已,
西歸七首次韻和泗州十五叔父五。宋代。晁補之。 驅(qū)馬馬走山,回車車漸水,涂窮我何適,慟哭盈襟淚,巢居識風(fēng)聲,穴藏知雨意,救斗曾得傷,纓冠亦可已,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xué)家。為“蘇門四學(xué)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fēng)格近柳宗元。詩學(xué)陶淵明。其詞格調(diào)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xué)家。為“蘇門四學(xué)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fēng)格近柳宗元。詩學(xué)陶淵明。其詞格調(diào)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江行雜感 其一。清代。王孫蔚。 才離越嶺又吳湄,寥落江湖憶故居。感憤千秋《鸚鵡賦》,雅騷一代《鷓鴣》詩。籬栽黃菊知今是,路入桃花自古疑。乘興莫停明月棹,輞川山色待王維。
歲末自嘲二首 其二。。錢之江。 一方丘壑力能專,短杖芒鞋適所便。偶遇畸人足清話,再臨明鏡各華顛。忘筌坐悅鳣鮪發(fā),抉目待看陵谷遷。翻笑平生骨相俗,不堪顧影病梅前。
送張穆之還鯨山舊居二首 其二。明代。何鞏道。 駑駘無力自蹉跎,重過龍門感自多。南海甘棠留世澤,西淮流水嘆恩波。操同清□常依鶴,書寄山陰好換鵝。一奏玉琴江月上,倚流閒聽縣人歌。
題盧益脩畫水仙花。元代。柯九思。 煖瓊?cè)岽鋾糟紛y,香損鴛鴦瓦上霜。帝子愁多春夢遠,佩搖明月近瀟湘。
和蔡君謨閣前紫柏。唐代。胡宿。 秀植登中禁,靈根記大方。纖枝乘十雨,勁節(jié)誓千霜。云干仍稠直,煙華稍郁蒼。綠陰疏未合,翠鬣儼相望。育質(zhì)從新甫,標名壓豫章。三休依寶構(gòu),一溉引天潢。瑞露通晨浥,靈風(fēng)繞夜翔。蠹蟫驚閣熏,啼狖憶巖光。地惠覃行葦,人情樂樹楊。保無禽鹿踐,知免斧斤傷。遠勢興毫末,孤標出眾芳。寒葭寧可倚,幽草固難藏。庭鶴宜留側(cè),臺烏莫近傍。未經(jīng)鸞隱葉,不使麝居香。松操同凌雪,葵心共向陽。故情存澗壑,生意屬池隍。晝景斜臨石,禪機俯映堂。頌傳商廟桷,材入漢家梁。此世隆三代,何時構(gòu)九房。瑰姿天所產(chǎn),工度未應(yīng)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