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瀛洲冊府仙,今朝聊結社中蓮,胡笳按拍酒如川。
喚起封姨清晚暑,更將荔子薦新圓,從今三夜看嬋娟。
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宋代。張孝祥。 同是瀛洲冊府仙,今朝聊結社中蓮,胡笳按拍酒如川。喚起封姨清晚暑,更將荔子薦新圓,從今三夜看嬋娟。
首句故事源自唐太宗設文學館。唐太宗為網羅人才,設置文學館,任命杜如晦、房玄齡等十八名文官為學士,輪流宿于館中,暇日,訪以政事,討論典籍。又命閻立本畫像,褚亮作贊,題名字爵里,號“十八學士”。時人慕之,謂“登瀛洲”。詩文中常用“登瀛洲”或“瀛洲”比喻士人獲得殊榮,如入仙境。瀛洲,傳說中的東海三仙山之一,另二仙山名蓬萊、方丈。“冊”,冊封,特指皇帝的詔書。該詞起句便見不俗,將此日參加中秋宴會的十八人比作仙境之人。張孝祥《鷓鴣天·送陳倅正字攝峽州》亦有句:“人物風流冊府仙。”
“結社”,組織團體。“結社多高客,登壇盡小詩。”(唐·許渾《送太昱禪師》詩)次句巧妙地將“結社”二字拆開,一作“聊結”,一作“社中蓮”,由此又將今朝宴會比之于晉慧遠集高僧名儒結白蓮社于廬山東林寺。廬山白蓮社數百人中,其間譽望尤著,為當世推重者,號社中十八賢。晁補之于《白蓮社圖記》亦有記載。
第三句作為上片結語,是說當筵演奏琴曲《胡笳十八拍》助興,坐上十八客酒興更高。“胡笳”,我國古代北方民族一種管樂器,傳說由漢張騫從西域傳入,漢魏鼓吹樂中常用之。蔡琰歸漢后,悲嘆自己命運多舛,寫下《胡笳十八拍》流傳于今。“按拍”,擊節,打拍子。今宵按拍賞音,不禁撫今思夕,感慨萬端,自是豪飲痛醉一場。
換頭用“封姨”對應時節,切合“十八”。“封姨”,古時神話傳說中的風神,亦稱“封家姨”、“十八姨”、“封十八姨”。(唐·谷神子《博異志·崔玄微》)詩文中常作為風的代稱。由于中秋季節猶有余熱,詞人便在此時召喚風神送來涼爽,清滌晚暑,以助酒興。
接下一句說酒后更有荔枝品嘗,以切“十八”,并扣題中秋。上品新荔名“十八娘”,宋·曾鞏《荔枝錄》云:“十八娘荔枝,色深紅而細長,閩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食此,因而得名。”蘇轍《干荔支》曰:“紅消白瘦香猶在,想見當年十八娘。”中秋不能不賞月,賞月當有瓜果供奉,該詞故有“荔子薦新圓”句。“新圓”,指中秋圓月。
荔子自然圓,中秋月更圓,新朋老友中秋團圓更是大快人心,于是全詞最后一句即景生情作結,說今宵賞月尚可再延長三夜至十八。“嬋娟”,月亮。這是詞人的美好愿望,亦可見詞人填詞用事的高強本領。
張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國,號于湖居士,漢族,簡州(今屬四川)人,生于明州鄞縣。宋朝詞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詞》1卷。其才思敏捷,詞豪放爽朗,風格與蘇軾相近,孝祥“嘗慕東坡,每作為詩文,必問門人曰:‘比東坡如何?’” ...
張孝祥。 張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國,號于湖居士,漢族,簡州(今屬四川)人,生于明州鄞縣。宋朝詞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詞》1卷。其才思敏捷,詞豪放爽朗,風格與蘇軾相近,孝祥“嘗慕東坡,每作為詩文,必問門人曰:‘比東坡如何?’”
釣臺。宋代。李處權。 先生志丘壑,溪山助幽興。持竿聊爾爾,至樂在游泳。故人已龍飛,旌車遠來聘。掉頭藐不顧,長揖辭萬乘。人生各有愿,可不安吾分。是在易之乾,曰遁世無悶。至今堂前竹,蒼翠有余潤。我行出祠下,敬謁仰勝韻。愧負營口腹,馳驅違本性。言歸不敢遲,賣劍買魚艇。
次韻良佐歇心歌三首。宋代。陶夢桂。 一生受用燕營窠,百歲光陰馬駐坡。晚境喜無干己事,故人遠寄歇心歌。君開經卷塵緣了,我辟山林詩料多。得句卻愁成綺語,何如一意向禪那。
三月初詣祖父母父母各墓所 其四。明代。林熙春。 金獅玉簡鎖棉洋,母氏棲神是故鄉。天馬當前鞍一軸,云龍數下誥三章。百年已竭和熊苦,今日方彰卻鲊良。春暮不催風雨至,對揚甫畢見天漿。
醉落魄。宋代。周紫芝。 柳邊池閣。晚來卷地東風惡。人生不解頻行樂。昨日花開,今日風吹落。楊花卻似人飄泊。春云更似人情薄。如今始信從前錯。為個蠅頭,輕負青山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