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人無家海里住,采珠役象為歲賦。
惡波橫天山塞路,未央宮中常滿庫。
海人謠。唐代。王建。 海人無家海里住,采珠役象為歲賦。惡波橫天山塞路,未央宮中常滿庫。
海人沒有家,天天在海船中居住。他們每天都要出海去采擷珍珠,殺象取牙來繳納賦稅。險惡的波浪翻涌連天,道路全被高山阻隔。皇宮中的珍珠、象牙常常堆滿的府庫。
海人:常潛海底的勞動者。
役象:海南出象,采珠人使象作為納稅的交通工具。
惡波:指險惡的波濤。山塞路:言陸運之苦。
未央宮:西漢長安宮名,這里借指唐代皇宮。
殺象:象牙是貢物,殺象可以取牙。傳說生活在海上的人有殺象祭風神以祈求風波平靜的習俗。
此詩是一篇新樂府,通過鮮明的對比,揭示了在封建統治者的橫征暴斂下,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
“海人無家海里住”,詩一開始便交代了“海人”的生活狀況及其工作環境。他們沒有屬于自己的家,常下水作業,大部分時間浸泡在又咸又澀的海水里。一個“住”字形象而準確地反映出“海人”的工作時間之長,勞動強度之大。用字可謂精準。次句“采珠役象為歲賦”對首句作了補敘。“海人”以采珠為業,以交納賦稅為目的。可見當時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負擔何其繁重,工作條件又是何其低劣。“惡波橫天山塞路”乃詩人渲染之筆,對前兩句作出具體的描繪。采珠之時常常是風大浪急、波濤蔽日,運珠之途常常是山陡路仄,坎坷難行。而“海人”卻要年復一年地辛苦勞作,毫無安閑之時。度日非常艱難。以上三句對“海人”采珠納稅的整個過程描繪得層層深入,用語簡潔生動,形象鮮明,通俗明晰。
末句“未央宮中常滿庫”是此詩最為精彩之處。與“海人”的無家與未央宮里的珠寶常常填滿庫房形成鮮明而強烈的對比。這里寫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未央宮中滿庫房的珠寶竟是“海人”終年辛苦所得,而“海人”卻窮困潦倒至“無家”的地步。詩人先以“海人”為描寫對象,再現了他們工作條件的艱苦及其工作環境的惡劣程度,結尾處用重筆突出主題,戛然而止,用筆簡潔峭拔,入木三分。勞動的果實自己不能享有,而全被統治者拿去,主人公內心的怨恨、哀傷可想而知。但詩人不予說破,語氣含蓄,意在言外,隱含了作者對統治階級肆意盤剝勞動人民的無恥行經的強烈諷刺和憤慨。王安石曾這樣評價王建的詩:“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通篇看來,王建的《海人謠》篇幅短小,構思巧妙,語言通俗易懂且凝練精悍,極富表現力,有民歌諺謠的色彩,“獨張籍、王建二家體制相似,稍復古意。或舊曲新聲,或新題古意,詞旨通暢,悲歡窮泰,慨然有古歌謠之風。”(《唐音癸簽》卷七引)。通過前三句與尾句的對比,清晰地反映了詩人的不平和憤怒,尾句一出,便于不動聲色中將題旨表露出來。
王建。 王建(約767年—約830年):字仲初,生于潁川(今河南許昌),唐朝詩人。其著作,《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皆作10卷,《崇文總目》作2卷。
詣齋宮作 其一。。弘歷。 塵凈天逵宿雨過,帝京景物鬯清和。年來深識盈虛理,每對休徵謹畏多。
次韻云扉講師游南山有懷張外史舊游。明代。袁華。 昔陪張外史,躡云上崔嵬。前登風篁嶺,酌泉蒼蘚堆。后度麥岡重,荒墳際蒿萊。陵谷嗟變遷,覽茲良悲哉。維時莫春初,鳥乳聲喧豗。行循靈石澗,坐覓翻經臺。萬竹森玉立,云扉絕纖埃。楊氏椒房親,葬母此山隈。想當全盛日,軒蓋如云來。至今清壑亭,金鋪照莓苔。行觴藉草飲,蔬果雜櫻梅。賴彼二三子,促席相延陪。醉題素壁間,辭翰粲瓊瑰。掩映房山詠,光怪燭九垓。騎鯨上天去,化鶴何年回。二妙不可作,撫卷心孔哀。
上巳宴集懋社十二首 其四。清代。瞿士雅。 酒滿金船花滿枝,年年高會趁花時。鶯啼燕語芳菲節,春水晴山祓禊詞。碧草似煙池似鏡,青梅如豆柳如絲。閑徵雅令窮經史,百罰深杯亦不辭。
游靈山二首。宋代。袁燮。 何人題作一靈山,千古佳名不可刊。欲識此聲非浪得,試于高處一憑欄。
應天長 訪板橋舊院遺址。用康伯可韻。近現代。周岸登。 絮云翳日,煙柳斷腸,羈游怕尋芳路。徐步青溪,不見春波照窺戶。愁紅舞,哀燕語。漫笑我、老懷空負。念佳麗,藉甚當年,懺情無緒。幽討向何處。種菜編籬,花鳥竟誰主。呼起澹心難寫,孤悰寄毫素。留靈瑣,邀夢雨。對逝水、曼吟千度。蘸金粉、與畫前朝,亂絲成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