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線毯,擇繭繰絲清水煮,揀絲練線紅藍染。
染為紅線紅于藍,織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廣十丈馀,紅線織成可殿鋪。
彩絲茸茸香拂拂,線軟花虛不勝物。
美人蹋上歌舞來,羅襪繡鞋隨步沒。
太原毯澀毳縷硬,蜀都褥薄錦花冷,
不如此毯溫且柔,年年十月來宣州。
宣城太守加樣織,自謂為臣能竭力。
百夫同擔進宮中,線厚絲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
紅線毯。唐代。白居易。 紅線毯,擇繭繰絲清水煮,揀絲練線紅藍染。染為紅線紅于藍,織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廣十丈馀,紅線織成可殿鋪。彩絲茸茸香拂拂,線軟花虛不勝物。美人蹋上歌舞來,羅襪繡鞋隨步沒。太原毯澀毳縷硬,蜀都褥薄錦花冷,不如此毯溫且柔,年年十月來宣州。宣城太守加樣織,自謂為臣能竭力。百夫同擔進宮中,線厚絲多卷不得。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
紅線毯,是南方女子經過采桑養蠶、擇繭繅絲、揀絲練線、紅藍花染制等重重工序,日夜勤織而織就的。這費盡了心血和汗水的作品卻被鋪在宮殿地上當做地毯,松軟的質地、幽幽的芳香、美麗的圖案無人愛惜欣賞,美人們在上面任意踩踏歌舞,隨便踏踐。太原出產的毛毯硬澀,四川織的錦花褥又太薄,都不如這種絲毯柔軟暖和,于是宣州歲歲上貢線毯。宣州太守為表對上位者的盡心竭力,令織工翻新花樣、精織勤獻。線毯線厚絲多不好卷送,費就千百勞力擔抬入貢。得享高官厚祿的宣州太守怎會想到,織就一丈毯,需費千兩絲,多么勞民傷財,不要再奪走人民賴以織衣保暖的絲去織就地毯,地不知冷暖,勞苦人民卻靠這生存啊。
繅絲:將蠶繭抽出蠶絲的工藝概稱繅絲。古時的繅絲方法,是將蠶繭浸在熱盆湯中,用手抽絲,卷繞于絲筐上。
練:亦作“湅”。把絲麻或布帛煮得柔軟潔白。《周禮·天宮·染人》:“凡染,春暴練?!?/p>
紅于藍:指染成的絲線,比紅藍花還紅。藍,指紅藍花,箭鏃鋸齒形藍色葉,夏開紅黃花,可制胭脂和紅色顏料。
披香殿:漢朝殿名,漢成帝皇后趙飛燕曾在此歌舞,這里泛指宮廷里歌舞的處所。
毳(cuì):指鳥獸的細毛。
加樣織:用新花樣加工精織。
地衣:即地毯。
《紅線毯》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創作的《新樂府》詩中的一首。這首詩通過宣州進貢紅線毯的事,對宣州太守一類官員討好皇帝的行為加以諷刺,又著重暴露最高統治者為了自己荒淫享樂,毫不顧惜織工的辛勤勞動而任意浪費人力物力的罪惡。從結尾兩句,可以清楚看出浪費那么多的絲和勞力去織地毯,勢必導致許多人穿不上衣服。作者在詩中對這種現象進行直接譴責,感情強烈。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甲辰元日。宋代。陳紀。 屋角難聲一歲分,起搔吟鬢惜芳辰。江山有恨英雄老,天地無私草木春。柏葉又傾新歲酒,梅花同是隔年人。東風著物能多少,寫入清詩句句新。
恭和御制耕織圖詩 其一。清代。允祥。 歷歷三時況,如陳《七月》篇。秋云青甸里,春雨綠疇邊。圣政先無逸,皇心重有年。孜孜宵{口干}意,總向畫圖傳。
恭謁孝陵。。弘歷。 追遠欽神烈,匪遙展默思。每因羈庶政,又覺隔多時。松柏守宮闕,星辰侍禮儀。鼎湖親卜吉,昌瑞萬年基。
銅雀瓦硯歌一首謝林法曹。宋代。劉克莊。 涼州賊燒洛陽宮,黃屋遷播僑鄴中。兵驅椒房出復壁,帝不能救憂及躬。臺下役夫皆菜色,臺上美人如花紅。九州戰血丹野草,不聞鬼哭聞歌鐘。時人肆罵作漢賊,相國自許賢周公。一朝西陵瘞弓劍,帳殿寂寞來悲風。美人去事黃初帝,家法乃與穹廬同。繁華銷歇世代遠,惟有漳水流無窮。時時耕者钁遺瓦,蘇侵土蝕疑古銅。后來好事斲成硯,平視端歙相長雄。參軍得之喜不寐,攜歸光怪夜吐虹。謂宜載寶餉洛貴,顧肯割愛遺山翁。翁生建安七子后,幼覽方冊夢寐通。白頭始獲交石友,非不磨礪無新功。復愁偷兒瞰吾屋,竊去奚異玉與弓。書生一硯何足計,老瞞萬瓦掃地空。
秋聲八詠用杜公部秋興八首韻。清代。徐宗干。 峰巒一抹襯秋暉,古木蕭疏露翠微。猿抱懸崖千丈嘯,鴉棲落葉半天飛。梵音泉石心思徹,詩境匡廬面目違。絕頂百圍吟遠籟,尚留紅樹帶霜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