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君詩卷燈前讀,詩盡燈殘天未明。
眼痛滅燈猶闇坐,逆風吹浪打船聲。
舟中讀元九詩。唐代。白居易。 把君詩卷燈前讀,詩盡燈殘天未明。眼痛滅燈猶闇坐,逆風吹浪打船聲。
把你的詩卷在燈前看,詩讀完了燈也快滅了而天還沒有亮。
看詩看到眼睛痛,熄滅了燈還在黑暗中坐著,逆風吹著浪花拍打著小船。
元九:即元稹,白居易的朋友。
把:拿。
殘:殘留,也可指剩下不多。
猶:還。闇(àn):同“暗”。一作“暗”。
逆風:迎風,頂風,與順風相對。
此詩寫于作者被貶江州途中。唐憲宗元和十年公(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書要求嚴緝兇手,因此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在這寂寞的謫戌旅途中,他想念那早五個月遠謫通州的好朋友元稹。在漫長水途中,一個深秋的夜晚寫下了這首《舟中讀元九詩》。
參考資料:
1、賴漢屏 等 .唐詩鑒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895-896 .
這首小詩,字面上“讀君詩”,主題是“憶斯人”,又由“斯人”的遭際飄零,轉見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詩境一轉一深,一深一痛。“眼痛滅燈猶暗坐”,已經讀了大半夜了,天也快要亮了,詩人還要“暗坐”,不肯就寢。讀者自然而然要想到:由于想念微之,更想起壞人當道,朝政日非,因而,滿腔洶涌澎湃的感情,使得他無法安枕。此刻,他兀坐在一個小船內。船下江中,不斷翻卷起狂風巨浪;心頭眼底,像突然展現一幅大千世界色彩黯淡的畫圖。這風浪,變成了“逆風吹浪打船聲”;這是一幅富有象征意義的畫圖,悲中見憤,熔公義私情于一爐,感情復雜,容量極大。
凄苦,是這首小詩的基調。這種凄苦之情,通過“燈殘”、“詩盡”、“眼痛”、“暗坐”這些詞語所展示的環境、氛圍、色彩,已經渲染得十分濃烈了,對讀者形成一種沉重的壓力。到“眼痛滅燈猶暗坐”,壓力簡直大到了超過人所能忍受的程度。突然又傳來一陣陣“逆風吹浪打船聲”,像塞馬悲鳴,胡笳嗚咽,一起卷入讀者的耳里、心中。這聲音里,充滿了悲憤不平的感情。讀詩至此,自然要坐立不安,像韓愈聽穎師鼓琴時那樣:“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了。詩的前三句蓄勢,于敘事中抒情;后一句才嘩然打開感情的閘門,讓激浪渦流咆哮奔鳴而下,讓樂曲終止在最強音上,收到了“四弦一聲如裂帛”的最強烈的音樂效果。
這首小詩在音律上還有另一個特點。向來,詩家最忌“犯復”,即一詩中不宜用重復的字,小詩尤其如此。這首絕句,卻一反故常,四句中三用“燈”字。但是,此詩讀起來,絲毫不感重復,只覺得較之常作更為自然流瀉。原來,詩人以這個燈字作為一根穿起一串明珠的彩線,在節律上形成一句緊連一句的效果,使感情層層加深:掌燈夜讀,足見思念之切;讀至燈殘,說明思念之久;滅燈暗坐,表明思念之深之苦。音節蟬連,委婉曲折,如金蛇盤旋而下,加強了表達的力量。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落梅將殘有作。。范景文。 花事亦何與人事,不禁開落自關情。雪中欲盡寒梅影,留取殘枝待月明。
題鑒園圖。。李宣龔。 事業欲安說,溪邊柳成圍。當時叩門人,百過亦已衰。此園在城東,地偏故自奇。世俗便貴耳,濁醪爭載窺。那識賞寂寞,但聞簧與絲。我向喜獨游,扁舟弄漣漪。拊檻一片云,鐘山遠平籬。花竹不迎拒,魚鳥無瑕疵。豈惟客忘主,青溪吾所私。中間共出處,就官淮之湄。上瘠民力瘁,百無一設施。鄂渚得再覿,征車方北馳。歸涂望楚氛,微服鹢退飛。陵谷事已改,變遷到茅茨。相逢忽攬卷,不收十年悲。鄭記似柳州,平淡乃過之。夙忝文字飲,可能欠一詩。巷南數椽屋,有枝亦無依。儻免熠耀畏,慆慆還當歸。芳草結忠信,吾言茲在茲。
式閭過里獨彷徨,盡日追尋到此鄉。一族義聲存廢灶,孤臣詞賦痛浮湘。
更誰真意紬詩外,不減春陰過夕陽。我愧長沙能作賦,攝衣來拜道援堂。
二月十二日過新汀屈翁山先生故里,望泣墓亭,吊馬頭嶺,鑄兵殘灶。屈氏子孫出示先生遺像,謹題二首 其一。。黃節。 式閭過里獨彷徨,盡日追尋到此鄉。一族義聲存廢灶,孤臣詞賦痛浮湘。更誰真意紬詩外,不減春陰過夕陽。我愧長沙能作賦,攝衣來拜道援堂。
和竹溪三詩·昌黎與孟簡尚書書。宋代。劉克莊。 紛紛儒墨互攻排,此事吾嘗體認來。一向嵩山面空壁,一于驪岫撥殘灰。賢如顏閔今亡矣,古有彭聃安在哉。歲晚雪中逢族子,退之至此未忘骸。
同苗發慈恩寺避暑。唐代。李端。 追涼尋寶剎,畏日望璇題。臥草同鴛侶,臨池似虎溪。樹閑人跡外,山晚鳥行西。若問無心法,蓮花隔淤泥。
再赴襄陽辱宣武相公貽詩今用奉酬。唐代。李逢吉。 解韨辭丹禁,揚旌去赤墀。自驚非素望,何力及清時。又據三公席,多慚四老祠。峴山風已遠,棠樹事難追。江漢饒春色,荊蠻足夢思。唯憐吐鳳句,相示鑿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