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地的長江水,急湍奔流快如箭,巴水上的船兒順水漂流疾若飛。
十個月時間走過三千里,郎今一去,何年能回歸?
巴:今四川省東部一帶地方,古時為巴國。巴女,即巴地的女子。
巴水:水名,在湖北省境內。巴水:指三峽中的長江水,因處在三巴之地,故名。王墑注:“唐之渝州、涪州、忠州、萬州等處,皆古時巴郡。其水流經三峽下至夷陵。當盛漲時,箭飛之速,不足過矣?!?/p>
這首詩當作于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詩人二十五歲去蜀途中,行至巴地,擬民歌之作。自此之后,不斷有擬作,表現了李白對民歌的傾心和學習。
參考資料:
1、劉憶萱 王玉璋.李白詩選講: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年06月第1版:12-13
2、安旗,閻琦著.國學大講堂 李白詩集導讀: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1:110-111
詩中巴女的丈夫大約是乘船東下去經商,所以詩人模仿巴女的口吻,用極簡單的幾筆,勾勒出與丈夫分別時的情景,道出了女子當時的不忍分別的復雜心情。
詩中前兩句寫水、寫船,“急如箭”“去若飛”兩個比喻恰切描摹了巴水湍急以及小船疾去的情形。這既是對客觀事物的實寫,又含蓄地寫出了送行者灑淚惜別的細微心理活動。在詩中主人公看來,頃刻離別,去若離弦,萬千心事還沒有來得及說,丈夫所乘坐的小船就消失在江水的盡頭了,這實是令人難以忍受的。
接下兩句是對巴女內心活動的直接刻畫。巴女送丈夫離去以后,落淚如雨,癡癡立在岸邊,她默然地計算著:“十月三千里,郎行幾歲歸?”暗寓出身隔異地,夫妻兩人不知何時才能團聚的悲傷之情。很多行商在外的旅人,由于交通極不便利,各種物質條件的貧乏,往往客死異鄉,或者竟在外地另立家室。在家獨守的商婦,大多形同孤寡、無依無靠,她們的命運是非常悲慘的,所以她們與丈夫離別就象生離死別一樣。本詩就在對這種無限惆悵的情調的描寫中,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社會問題。
這首詩從題材到語言與六朝民歌幾無區別,形式樸素簡潔,語言明快自然、不假雕琢,真切生動地表現了巴女那種真摯淳樸的思想感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自贛石舟行數百里山水多可游涉未能申獨往之興記以八絕 其三。明代。黎民表。 棟宇非長物,弦歌有妙思。畸人雖委蛻,幼婦獨留碑。
送張靜峰年兄赴河南別駕二首 其一。明代。于慎行。 十年南省客,半刺領東周。馬向雪中去,人稱洛下游。關河三輔道,云物二陵秋。別思還蕭索,寒塘水自流。
山居二十詠 其十三 雙魚。宋代。洪適。 犀角透魚龍,石肌蘊星斗。亦有無情花,枝頭魚貫柳。
與朝陽山人張朝夜集湖亭,賦得各言其志。唐代。皎然。 洞庭孤月在,秋色望無邊。零露積衰草,寒螀鳴古田。茫茫區中想,寂寂塵外緣。從此悟浮世,胡為傷暮年。
四十詠 其二十八 徐太學益孫。明代。王世貞。 徐生貌溫如,骨節不茅靡。興詞雖沃若,所造有根柢。拂袖平原門,掩關驃騎里。不為造物弄,翛然事名理。勖哉出世資,毋輕慕才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