淥水帶青潮。水上朱闌小渡橋。橋上女兒雙笑靨,妖嬈。倚著闌干弄柳條。
月夜落花朝。減字偷聲按玉簫。柳外行人回首處,迢迢。若比銀河路更遙。
南鄉子·淥水帶青潮。宋代。晏幾道。 淥水帶青潮。水上朱闌小渡橋。橋上女兒雙笑靨,妖嬈。倚著闌干弄柳條。月夜落花朝。減字偷聲按玉簫。柳外行人回首處,迢迢。若比銀河路更遙。
清澈的春水帶著青潮上漲,水上的朱欄連著小渡橋。橋上站立著雙靨帶笑的美麗少女,好妖嬈,倚靠著欄桿撫弄柳條。
月夜直到花朝,少女能夠嫻熟地按照“減字偷聲”的變化吹奏玉簫。柳外的行人回頭顧盼,好遙遠,仿佛比那天上的銀河還要遠。
淥(lù)水:清澈的水。
青潮:水面呈青綠色,且旺盛飽滿,如同漲潮一般。
朱闌:朱紅色的欄桿。
雙笑靨(yè):此處是說女子笑,臉上出現一對酒窩兒。
妖嬈:形容女子美貌而富有風情。
花朝:舊俗以二月十五日為“百花生日”,故稱此節為“花朝節”。
減字偷聲:指詞調的減省節奏和減少歌辭字句,從而衍變新調。
玉簫:簫的美稱。
迢迢:遙遠。
參考資料:
1、王雙啟編著;葉嘉瑩主編.晏幾道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7.01:97-98
2、蕭楓主編.唐詩宋詞全集 8卷.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1.06:220-221
3、林兆祥編撰.唐宋花間廿四家詞賞析.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747
這首詞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詞人在某地渡口偶然見到了一位少女,但井沒有機會接近她,于是作此詞,留作對伊人的寫照。
參考資料:
1、喻朝剛,周航著.蘊藉綿長歌 婉約詞精品賞析.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01:138-139
這首詞寫人,刻畫了一位十分優美傳神的少女形象。
上片首二句寫景,為人物出場設置環境;一條清撤的小河,帶著碧綠的潮水,向遠處緩緩地流去;河上架著一座兩邊圍著紅色闌干的小小渡橋。朱闌映淥水,碧波泛青潮,景物閑雅優美,色彩艷麗鮮明,短短兩句即展現出一幅令人神往的畫面?!皹蛏吓畠弘p笑著,妖燒。倚著闌干弄柳條。”“柳條”二字語意雙關,既指柳條隨風飄揚的情景,又指少女美麗迷人的腰肢。接著三句刻畫人物。詞人不寫她的眉,不寫她的腰,也沒有摹繪形容其發型、妝飾和身材,而是把鏡頭對準“女兒”面頰上那兩個迷人的酒渦。既突出了特征,又省去許多筆墨,跳出了前人描繪女性的窠臼。緊接著用一個兩字短句“妖嬈”,加以贊嘆,說她無比嬌美動人,別的都不須細看,只要看一眼她臉上那兩個笑容可掬的酒渦就足夠了。從句法結構上說,“妖嬈”也是貫通下句的。此時此刻那位“女兒”正獨自靠著橋上的朱闌,手里擺弄著柔軟細嫩的柳條。這是作者攝取的第二個鏡頭。如果說第一個鏡頭是靜態,那么第二個鏡頭則是動態了。“女兒”擺弄柳條,不知是探春還是惜別。含而不露,留下聯想和思索的空間。上片五句,分為兩層,先拉開幕布,推出景物,然后描繪女主人公的形象,一靜一動,層次極為分明。
下片從月夜花朝寫起,少女先是擺弄楊柳,此時又在月夜里吹奏起了玉簫。這優美的境界愈發使女子的形象撲朔迷離,讓人浮想聯翩?!傲庑腥嘶厥滋?,迢迢。若比銀河路更遙?!弊詈髢删洌ㄟ^“行人”的反應來贊美“橋上女兒”容貌出眾、技藝超群。每當人們看到她面頰上那迷人的“雙笑靨”,聽到她所吹奏的“玉簫”聲時,便情不自禁地停步不前,都要留戀地回頭瞻望。然而佳人近在咫尺,卻亦遠在天涯,若想與她相會,只怕比渡過迢迢的銀河還要遙遠。像謎一樣美麗的女孩終究還是一個未解的謎,也許,她是仙子從天而降,在人間作短暫的停留,那纖塵不染,高雅脫俗的綽約風姿,讓世人可望而不可及。
這首詞意境瑰麗、神奇,形象刻畫宛如水中月、鏡中花,不需浮辭艷采,卻充滿了遇物生輝的意境和情趣。
晏幾道(1030-1106,一說1038—1110 ,一說1038-1112),男,漢族,字叔原,號小山,著名詞人,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詞風哀感纏綿、清壯頓挫。一般講到北宋詞人時,稱晏殊為大晏,稱晏幾道為小晏?!堆├她S日記》云:“晏叔原工小詞,不愧六朝宮掖體?!比纭耳p鴣天》中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等等詞句,備受人們的贊賞。 ...
晏幾道。 晏幾道(1030-1106,一說1038—1110 ,一說1038-1112),男,漢族,字叔原,號小山,著名詞人,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詞風哀感纏綿、清壯頓挫。一般講到北宋詞人時,稱晏殊為大晏,稱晏幾道為小晏?!堆├她S日記》云:“晏叔原工小詞,不愧六朝宮掖體?!比纭耳p鴣天》中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等等詞句,備受人們的贊賞。
妙音。。陳振家。 信如藝苑集群英,山里儼然音樂城。鳥詡舌靈歌百調,蛙矜嗓大叫千聲。幽蟲走獸齊吟奏,巖罅溪流相放鳴。萬曲唯吾能領會,妙章句句唱和平。
鄭惠叔閣學守建寧三首。宋代。袁說友。 周這士也貴,如圭璧璠璵。東陜與南土,出入本裕如。高冠不可羈,位次實有余。輕此一葉舟,孰肯戲魯儒。自公抗章行,益以貴士夫。
廬山道中。宋代。董嗣杲。 疊疊蒼巒別是天,往來即是地行仙。撥云峰底落紅雨,冷翠谷中浮紫煙。樹色凈依山色古,樵聲清共瀑聲傳。遠公不作淵明醉,結社徒然懷白蓮。
過嶺。清代。紀昀。 大雪幕荒榛,凍云壓高樹。沖寒上高嶺,岡巒莽回互。蒼然暝色合,四望疑無路。迂曲得人蹤,一線微通步。仰睇郁嶒崚,俯窺杳煙霧。隔澗見行人,蠕蠕似蟻附。高者木杪懸,卑者草際露。前者僂而援,后者聳而赴。石磴滑屢顛,林風吹欲仆。徒侶遞相呼,十步九回顧。慄然悸心魂,失足愁一誤。側聞定鼎初,狂童此負固。桓桓李文襄,轉戰實茲處。仰攻彼尚克,徐行今乃怖。人生才地懸,寧止恒沙數。丈夫志四方,感激酬知遇。仗鉞良未能,叱馭吾其庶。黽勉趣役夫,去去無多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