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信才杰,文峰振奇響。
調與金石諧,思逐風云上。
豈言陵霜質,忽隨人事往。
尺璧爾何冤,一旦同丘壤。
懷舊詩傷謝朓。南北朝。沈約。 吏部信才杰,文峰振奇響。調與金石諧,思逐風云上。豈言陵霜質,忽隨人事往。尺璧爾何冤,一旦同丘壤。
尚書吏部郎謝脁確是才杰,在文壇獨樹一幟不同凡響。
音調鏗鏘聲律工穩諧金石,才思高華如追逐風云之上。
哪想到不畏嚴寒高潔品性,忽然卷入了人事糾紛死亡。
像尺璧一樣的珍寶蒙大冤,構陷成獄死于非命歸丘壤。
吏部:指謝脁,謝脁曾為尚書吏部郎。
文峰:即詞峰。峰,一作鋒。
金石:指鐘磬等樂器。諧:和諧。
思:才思。風云:形容高超。
陵霜質:指謝脁不畏強暴的品質。
人事:指新陳代謝、生死存亡的現象。
尺璧:徑尺之璧。指謝脁是稀有的人才。
參考資料:
1、懷舊詩傷謝朓
這首詩以詩的形式,正確評價了謝脁的藝術成就及其地位,對這位文壇奇才過早地死于非命,表達了深切的同情和感傷。詩人沈約雅愛謝脁的五言詩,他經常贊嘆:“二百年來無此詩也?!保ā赌淆R書·謝脁傳》)此詩前四句就是這一高度評價的具體化。詩人沈約認為,謝脁才華杰出,犖犖獨占文壇鰲頭,具有很高的地位。這是因為,其詩之“調”與“思”都與眾不同。詩思高華,追風逐云,靈秀而飄逸,固非常人可以攀比;而詩的鏗鏘音調,優雅動聽,都堪與音樂之聲媲美,猶令人賞心愜意。這里的“調”,已不僅僅是指詩的自然音節,也兼指沈約、謝脁等人率先追求的詩的人工音律,即聲律。詩人沈約醉心于追求詩的聲律之美,他著《四聲譜》,創“四聲八病”之說。謝脁、王融等人積極響應,身體力行,把沈約的聲律說運用于詩歌創作之中,開創了風靡一時的“永明體”。沈約和謝脁都是“永明體”的代表詩人,而“永明體”實際上成了古體詩向近體詩過渡的橋梁。由此可見,在對詩的“調”的認識與追求上,他們是靈犀相通、默契一致的。所以,沈約這里稱贊謝脁詩“調與金石諧”,確是知音之評。
后四句對謝脁的不幸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沈約這里先盛贊謝脁品質高潔,接著一曰“忽隨人事往”,“人事往”指非自然死亡,而“忽隨”二字更透露出非同尋常的意味,暗示謝脁是死于非命;二曰尺璧之質而與丘壤同污,埋沒于地下,實在可嘆可惜。這樣,詩人便在這里著意造成了品質之優秀和生命之短暫的反差,由此發抒出對謝脁不幸遭際的無比惋惜之情,感情激烈、發露,溢于言表。
愛其美才而悲其橫死,是此詩的主旋律。全詩評騭公允,不諛不貶,因而成為品評謝脁的千古不易之辭;真情率意,不假雕飾,因而又是千古悼亡懷友的傳誦之作。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漢族,吳興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學家、文學家。出身于門閥士族家庭,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家族社會地位顯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虜將軍。父親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誅。沈約孤貧流離,篤志好學,博通群籍,擅長詩文。歷仕宋、齊、梁三朝。在宋仕記室參軍、尚書度支郎。著有《晉書》、《宋書》、《齊紀》、《高祖紀》、《邇言》、《謚例》、《宋文章志》,并撰《四聲譜》。作品除《宋書》外,多已亡佚。 ...
沈約。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漢族,吳興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學家、文學家。出身于門閥士族家庭,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家族社會地位顯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虜將軍。父親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誅。沈約孤貧流離,篤志好學,博通群籍,擅長詩文。歷仕宋、齊、梁三朝。在宋仕記室參軍、尚書度支郎。著有《晉書》、《宋書》、《齊紀》、《高祖紀》、《邇言》、《謚例》、《宋文章志》,并撰《四聲譜》。作品除《宋書》外,多已亡佚。
簽判丈以新字韻作長句見贈次韻。宋代。趙蕃。 剝啄無嗔叩戶頻,要聽論古誦詩新。百年風雅久不作,一代典刑今有人。敢謂投心似膠漆,故知與世若參辰。如公接物何多得,豈復畏人嫌我貧。
頌一百則。。釋重顯。 要平不平,大巧若拙。若指或掌,倚天照雪。大冶兮磨礱不下,良工兮拂拭未歇。別別,珊瑚枝枝撐著月。
詠瀟湘八景各一首·洞庭秋月。宋代。劉克莊。 寄聲謝軒帝,不必奏鈞天。一碧九萬里,橫吹鐵笛眠。
某伯子惠虎丘茗謝之。明代。徐渭。 虎丘春茗妙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青箬舊封題谷雨,紫砂新罐買宜興。卻從梅月橫三弄,細攪松風炧一燈。合向吳儂彤管說,好將書上玉壺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