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僧道機熟,默語心皆寂。
去歲別舂陵,沿流此投跡。
室空無侍者,巾屨唯掛壁。
一飯不愿馀,跏趺便終夕。
風窗疏竹響,露井寒松滴。
偶地即安居,滿庭芳草積。
贈江華長老。唐代。柳宗元。 老僧道機熟,默語心皆寂。去歲別舂陵,沿流此投跡。室空無侍者,巾屨唯掛壁。一飯不愿馀,跏趺便終夕。風窗疏竹響,露井寒松滴。偶地即安居,滿庭芳草積。
老和尚精通釋氏道義,整天默默不語而心神寧靜。
據說是去年離開舂陵,沿著瀟水投奔零陵。
居室簡陋沒有侍者,只有毛巾鞋子掛在壁屛。
用餐時一粒飯都不肯剩存,飯后盤腿而坐直至太陽西沉。
窗外風吹稀疏的竹枝沙沙作響,井邊的老松上清露泠泠。
適合的地方就是安居的場所,庭院青悠悠芳草芬馨。
長老:對寺廟住持或德高年長之僧的尊稱。
機:關鍵、要點。
舂(chōng)陵:地名,在今湖南寧遠縣柏家坪。
屨(jù):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跏趺(jīa fū):佛教徒結跏趺坐的略稱,雙足交迭而坐,是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
偶:諧合。
參考資料:
1、王國安.柳宗元詩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00-203
此詩是柳宗元寫給一位江華籍老和尚的贈詩。此詩作于柳宗元貶謫永州時期(805—815年)。江華籍老和尚是寫此詩前一年才由舂陵移居永州的。此詩應是詩人住龍興寺時,出入寺廟觀察有感后而寫的。
這是一首酬贈詩,詩中描述了這樣一位老和尚:他生性喜靜,沉于佛事,佛理精熟,生活簡樸,令人肅然起敬。全詩語言明白曉暢,內容單一。
全詩可分為三節,前四句是第一節,概括介紹老和尚,一“熟”一“默”,形象地刻畫出了老和尚內外特點。中四句為第二節,以白描手法,反映了老和尚節儉的生活。后四句為第三節,寫庭院環境,襯托老和尚不凡的修養。全詩結構勻稱合理。
此詩在寫法上運用襯托手法。先寫老僧話少心靜,再寫居室空蕩,生活簡樸,環境天然,意在襯托“長老”內在的充實以及對佛道的精熟。在此詩第三節以生活環境的自然幽雅來襯托主人的涵養。另外,此詩所布的“虛白”,如長老的家世如何,緣何而投空門,乃至姓名法號等等,讀者都不得而知。詩人有意將此談化,恰恰突顯了中心內容,使“熟”字成為此詩的詩眼。把讀者的目光引向了長者對佛的熱情與虔誠,“長者”就像是為“佛”而生,為之癡迷,愿為之傾盡生命的堅定執著的信使,是一名地道的全身心投入的“浮屠”。
柳宗元的贈詩答詩,一般都是寫給好友親朋的。像此詩這樣寫給既非親故、又無深交的一般僧侶,是少之又少。這就反映出詩人對老和尚的敬慕以及貶謫生活的孤獨寂寞之情。此詩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長老的敬仰與羨慕,同時也反映出詩人當時舊痛欲罷不能的心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杰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并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杰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杰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并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杰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畫梅為章次公成之題四首 其一。。曹家達。 鶴唳四山應,花開月有棱。朔風殘臘鼓,微雪上元燈。沙磧晨逾靜,煙光夜不凝。待招仙子下,遠在最高層。
俚言奉送大司徒白翁畢老先生晝錦。明代。孫之獬。 石頭王氣藉公揚,突爾縣車鬢未蒼。供茹芝探四皓紫,欲分金乏雨疏黃。勒名鼎上蟲魚瘦,賜浣湖中煙月長。只恐東山棲不穩,九州轉運苦戎羌。
滿江紅。清代。顧太清。 冒雪沖寒,崎嶇路、馬蹄奔走。望不盡、遠山冠玉,六花飛湊。碧瓦遙瞻心似剖,殯宮展拜澆杯酒。哭慈親、血淚染麻衣,斑斑透。故人意,休辜負。鄉間味,甘消受。費松柴一灶,余糧半斗。好客豈拘貧與富,充饑莫論精和陋。飯王孫、粗糲菜根香,逢漂母。
戴勝詞。唐代。王建。 戴勝誰與爾為名,木中作窠墻上鳴。聲聲催我急種谷,人家向田不歸宿。紫冠采采褐羽斑,銜得蜻蜓飛過屋。可憐白鷺滿綠池,不如戴勝知天時。
步虛詞二十三章 其十四。。沈鍊。 軒黃方好道,我本列仙才。每過蓬萊島,曾上凌云臺。非無遠游意,自多塵世哀。眷風回玉管,夜月隱金罍。將軍營細柳,宰相調鹽梅。丹砂即經濟,寶鼎誰能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