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早到晚整天采桑多苦辛,
百花盛開季節養蠶忙煞人。
若教村姑了解賞花之類事,
便會凍死富家太太小妞們。
曉夕:早晚。
好花時節:指百花盛開的時節,此時正是采桑大忙的時候,因此說農家婦女“不閑身”。不閑身:沒空閑時間。
解:了解,懂得。繁華事:指賞花之類的事。
殺:死,用在動詞后邊,表示程度。一作“煞”。黃金屋里人:這里指富貴人家的小姐太太們。一說指有權有勢的人。黃金屋,語出《武帝故事》:漢代陳嬰的曾孫女名叫阿嬌,其母為漢武帝姑姑館陶長公主。武帝幼時,長公主將其抱置膝上,問道:“兒欲得婦否?”又指阿嬌問道:“好否?”武帝笑著回答說:“若得阿嬌,當以金屋貯之。”后武帝繼位,立阿嬌為皇后。后人遂以“黃金屋”指代富貴人家女子的居處。
參考資料:
1、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鑒賞大典(十二):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150-151
2、尚作恩 等.晚唐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199-201
3、嚴潔.晚唐詩鑒賞:鳳凰出版社,2006:400-401
人們談起寫蠶婦的詩,自然會提到宋代詩人張俞的《蠶婦》:“昨夜入城市,歸來淚滿襟。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而晚唐詩人來鵠的《蠶婦》與張俞的《蠶婦》題目相同,內容相似,而寫法與格調迥異。來鵠的《蠶婦》不像張俞的《蠶婦》那樣,用明顯對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會階級對立的現實,而是先從蠶婦整日采桑養蠶的辛苦談起。
“曉夕采桑多苦辛”一句緊扣詩題,“曉夕”二字直述采桑葉時問之長,突出勞動的艱苦。從這一句詩中,表現了采桑人的倦容,“多苦辛”三字又表現了作者同情蠶婦的思想感情。接下去詩人明確告訴人們,這些整天采桑葉的蠶婦并不是不愛盛開的百花,而只是在養蠶的大忙季節不得“閑身”而已。
這首詩的后半部分通過假設及由這一假設推論出來的結果清楚地說明封建社會誰養活誰這一根本問題。富貴人家的小姐太太們所以能在“好花時節”有閑情逸致去欣賞百花,正是由于這些蠶婦在此時“曉夕采桑”的結果。如果這些蠶婦此時也去千這些“繁華事”,那么,那些“黃金屋里人”只能被‘凍殺”。原來,這些“黃金屋里人”是由這些蠶婦養活的。此兩句陡轉筆鋒,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完全是依靠剝削勞動人民而生活的這一事實。
全詩筆致冷雋,構思深曲,耐人尋味,在對當時不合理社會現象的揭示中,流露出了詩人的憤慨不平之情。運用通俗又略帶詼諧的語言,通過敘述與假設的形式,通過暗含的對比,表現了深刻的思想內容,是這首詩的顯著特點。
來鵠(?-883),即來鵬(《全唐詩》作來鵠),唐朝詩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傳來鵬家宅在南昌東湖徐孺子亭邊,家貧,工詩,曾自稱“鄉校小臣”,隱居山澤。師韓柳為文,大中(847-860)咸通(860- 874》間,才名籍甚。舉進士,屢試落第。乾符五年(878)前后,福建觀察使韋岫召入幕府,愛其才,欲納為婿,未成。廣明元年(880)黃巢起義軍攻克長安后,鵬避游荊襄。 ...
來鵠。 來鵠(?-883),即來鵬(《全唐詩》作來鵠),唐朝詩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傳來鵬家宅在南昌東湖徐孺子亭邊,家貧,工詩,曾自稱“鄉校小臣”,隱居山澤。師韓柳為文,大中(847-860)咸通(860- 874》間,才名籍甚。舉進士,屢試落第。乾符五年(878)前后,福建觀察使韋岫召入幕府,愛其才,欲納為婿,未成。廣明元年(880)黃巢起義軍攻克長安后,鵬避游荊襄。
輞川集二十首。華子岡。唐代。裴迪。 落日松風起,還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別詩三首(2)。兩漢。佚名。 其一有鳥西南飛,熠熠似蒼鷹。朝發天北隅,暮聞日南陵。欲寄一言去,托之箋彩繒。因風附輕翼,以遺心蘊蒸。鳥辭路悠長,羽翼不能勝。意欲從鳥逝,駑馬不可乘。其二晨風鳴北林,熠耀東南飛。愿言所相思,日暮不垂帷。明月照高樓,想見余光輝。玄鳥夜過庭,仿佛能復飛。褰裳路踟躕,彷徨不能歸。浮云日千里,安知我心悲。思得瓊樹枝,以解長渴饑。其三童童孤生柳,寄根河水泥。連翩游客子,于冬服涼衣。去家千余里,一身常渴饑。寒夜立清庭,仰瞻天漢湄。寒風吹我骨,嚴霜切我肌。憂心常慘戚,晨風為我悲。瑤光游何速,行愿去何遲。仰視云間星,忽若割長帷。低頭還自憐,盛年行已衰。依依戀明世,愴愴難久懷。
庸庵同年于甲子重九集飲浦江高樓有詩紀事依。近現代。陳三立。 寄命湖船帶夢游,又依海客戀殘秋。楹書壁掛成千劫,波影花光聚一樓。映照須眉能玩世,支離皮骨故工愁。持杯各在飛鴻側,咽入天風與唱愁。
送惟良上人歸江南。唐代。盧綸。 落日映危檣,歸僧向岳陽。注瓶寒浪靜,讀律夜船香。苦霧沈山影,陰霾發海光。群生一何負,多病禮醫王。
蝶戀花 客中感春。清代。徐釚。 儂似浮萍漂泊里。不道留儂,到便儂留住。柳絮隨風花落處。為儂又惹閒情緒。紅淚拋殘無一語。滾滾難描,最是傷春句。試問荼蘼開似許。如何春又將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