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影里小紅旗。儂是江南踏浪兒。拍手欲嘲山簡醉,齊聲爭唱浪婆詞。
西興渡口帆初落,漁浦山頭日未欹。儂欲送潮歌底曲?尊前還唱使君詩。
瑞鷓鴣·觀潮。宋代。蘇軾。 碧山影里小紅旗。儂是江南踏浪兒。拍手欲嘲山簡醉,齊聲爭唱浪婆詞。西興渡口帆初落,漁浦山頭日未欹。儂欲送潮歌底曲?尊前還唱使君詩。
青山影里舞動著小紅旗,我是江南踏浪弄潮的小伙子。拍手想笑我如山簡酩酊醉,兩岸觀眾齊唱浪婆詞。
西興渡口賽舟的帆剛落,漁浦山頭的太陽還沒有偏移。我想送潮該唱哪一支曲?對酒還應高歌陳太守作的詩。
踏浪兒,參加水戲的選手。孟郊《送淡公詩》:“儂是清浪兒,每踢清浪游。”
山簡:字季倫,晉時人,好酒,《晉書》記載當時的兒歌嘲他“日夕倒載歸,酩酊無所知”。李白《襄陽歌》:“傍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
浪婆:波浪之神。孟郊《銅斗歌》:“儂是踏浪兒,飲則拜浪婆。”
欹(qī),通欹,傾斜。
底,什么。歌底曲,唱啥子歌曲。
使君,指杭州太守陳襄。是日作者與陳襄同游。陳襄字述古,在當時也是有名的詩人。
參考資料:
1、陳邇冬.蘇東坡詩詞選 .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07 :94
2、王水照 王宜璦.蘇軾詩詞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57
3、徐培均.蘇軾詩詞選注: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115-116
蘇軾在《烏臺詩案》中說:“熙寧六年,任杭州通判,因八月十五日觀潮作詩五首,寫在安濟亭上。”其詩即《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卷十指出:“八月十五日觀潮,題詩安濟亭上,復作《瑞鷓鴣》詞。”合而觀之,可知這首詞作于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八月。
參考資料:
1、王水照 王宜璦.蘇軾詩詞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57
2、徐培均.蘇軾詩詞選注: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115-116
浙江錢塘潮本是大自然的奇觀,自唐以來,天下聞名。在詞苑中,最早闌入這一“偉觀”的,要數白居易的《憶江南》三首之二:“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宋初潘閬在《酒泉子》十首之十中對此也有頗見精采的描寫:“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如此雄奇的自然景觀,對于通判杭州的蘇軾來說,確實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直到判杭的第三年中秋節,蘇軾才得到了觀潮的機會,并留下了詩詞作品。這首詞有比較獨特的表現角度。如果說《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只是綜括地寫看潮時所見所感,顯得既深厚又駁雜的話,那么這首詞便是側重寫大顯身手的弄潮兒,換言之,作者攝取了錢塘潮中一道特殊的風景線,因而顯得比較單一和明朗。
上片寫弄潮兒在萬頃波中自由、活潑的形象。他們開始出現在兩岸觀眾面前的形象是:“碧山影里小紅旗”。遠處的青山是自然背景,江潮從那兒洶涌而來,影影綽綽的,江面上閃現出一面面鮮艷的小紅旗。這真可說是萬綠叢中數點紅,顯得格外耀眼。詞的第一句以高大的“碧山”來突出“小紅旗”,這是一種襯托:而以“小紅旗”來寫人——弄潮兒,這又是一種襯托。試想腳踩怒濤,手執紅旗,劈波斬浪,如履平地,這需要過硬的水上功夫。周密在《觀潮》中寫得好:“吳兒善泅者數百,······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之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潘閬的《酒泉子》詞也不乏生動的描寫:“弄潮兒向潮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此詞則是抓住特征性的事物,以物寫人,以簡寫繁,可謂別具手眼。接著第二句交代了人的身份:“儂是江南踏浪兒。”這也流露出萬頃波中得自由的水上健兒的自豪感。這“踏浪兒”與“小紅旗”前后相互映發,相互補充,是理解前文以物寫人的依據。三、四句進一步寫弄潮兒的詼諧與活潑:“拍手欲嘲山簡醉,齊聲爭唱浪婆詞。”大意是說,晉朝的山簡雖然灑脫不拘,是個名士,卻是個酒鬼,還是很可笑的,大家都齊聲爭著唱起拜浪婆的歌詞。水上健兒們不僅在作體育表演,而且在作文娛表演,并透露出樂觀、開朗的精神狀態。
下片寫錢塘江退潮,弄潮兒唱起“使君詩”作為送潮曲。過片“西興渡口”兩句,寫渡口落帆、山頭紅日這些靜態的景物,一方面顯示出時間的推移,暗示弄潮兒的水上表演已持續了數小時之久;一方面又暗寫錢江已退潮,由下文“送潮”二字也可以明白地看出來。好比一場戲,只把布景顯現出來,而戲中的情節卻秘而不宣,留給觀眾去想象,這是詞人用筆精煉、含蓄的表現。結拍兩句緊承前文,點明“送潮”,并順便提及與己同游的知州陳襄,顯得不亢不卑。
這首《瑞鷓鴣》與其說是寫景詞或山水詞,不如說是風俗詞,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當時杭州文化習俗一個歷史的記錄。顯而易見,作品用了代言體,以弄潮兒的口吻展開敘寫,親切有味。作品也受到了民歌風調的影響,能給人以質樸自然的美感。這首詞,很像唐代詩人劉禹錫深受民歌熏陶的《竹枝詞》、《浪淘沙》詞一類作品。僅此一端,可以看出,蘇軾在詞創作中是受到了多方面的滋養的,唯其能吸納百川,才能最終形成“滄海橫流”的景象。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秋懷次韻晁應之三首。宋代。張耒。 木落晚風急,宵涼侵暑衣。有期惟向老,無計未成歸。只益顛毛脫,還從髀骨肥。感時仍吊古,回首意多違。
送耕甫弟赴補。宋代。杜范。 所性常存存,危者惟人心。子才秀吾宗,一歕凡馬喑。俊快恐易蹶,謹勿輕千金。賢關集多士,轡策方骎骎。功名亦漫爾,培護在資深。我嘗評京華,真是穢濁林。繩約稍自寬,一縱不可尋。蚤夜貪倚門,翼翼如有臨。亟歸慰慈抱,毋浪花邊吟。
夕霞 其二。明代。徐渭。 明霞爛且都,雨歇霽霄鋪。萬國樓臺莫,孤村煙火晡。波鱗銷琥珀,海色上珊瑚。一抹須彌翠,胭脂月鏡孤。
登伯牙琴臺見菊花。。黃節。 英雄心事托琴中,獨訪孤臺過斷虹。滿地夕陽號朔雁,隔簾人影瘦西風。秋花晚節多遲暮,古調今彈有異同。不為知音為知志,蒼茫山水月湖東。
寄王繼學二十韻。元代。楊載。 圣主敷皇極,元臣建上臺。虛心求俊乂,削跡去奸回。拜命超凡品,知君秉大材。淳風隨日播,公道應時開。負鼎資烹飪,操刀貴剸裁。铦鋒行肯綮,異味合鹽梅。廟議常參決,朝班復共陪。艱難須佽助,豁達遠嫌猜。遺佚聞風起,英豪接踵來。經綸非董賈,辭藻亦鄒枚。在野思羅致,盈庭想轂推。既將龍作友,惡假鴆為媒。走也今留此,公乎可念哉。執竿猶海上,扶耒即巖隈。自守幽人意,寧虞俗子咍。舊游辭玉府,故事憶金臺。落魄江湖阻,蒼茫歲月催。丹心徒耿介,素發已毰毸。勿謂交如水,能忘恥及罍。飛黃當駕馭,猶足異駑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