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閣逼諸天,登臨近日邊。
晴開萬井樹,愁看五陵煙。
檻外低秦嶺,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凈理,常愿奉金仙。
登總持閣。唐代。岑參。 高閣逼諸天,登臨近日邊。晴開萬井樹,愁看五陵煙。檻外低秦嶺,窗中小渭川。早知清凈理,常愿奉金仙。
總持閣高峻直逼云天,登上樓閣好像靠近日邊。
晴天俯視,萬井之樹盡收眼底,五陵煙霧迷茫動人愁思。
憑靠欄桿,看那秦嶺低矮;站在窗邊,看那渭水細小。
早知佛教教清凈之理,希望經常侍奉佛像。
總持閣:在長安城永陽坊、和平坊西半部大總持寺。
諸天:天空。
井樹:井邊之樹。
渭川:渭水。
金仙:用金色涂抹的佛像。
寫這座高閣的高,詩人用了眺望的視角來寫,主要用到了夸張的修辭方法,還加入比喻,對比這樣常見的修辭來增加效果。“逼諸天”、“近日邊”,這是夸張和比喻,“晴開萬井樹,愁看五陵煙”,也是夸張,但是在意義上有一種遞進,使高閣的形象更具體。“低秦嶺”、“小渭川”有夸張地成分但也有對比,拿這樣的秦嶺渭河來突出總持閣之高。其實在最后的結尾詩人的態度里也有夸張的意思,他當然不會真的為了一座高閣而出家,這里只不過是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座佛寺古閣的環境清雅視野開闊罷了。全詩其實很有李白式的浪漫,李白的詩句里就常用到夸張的修辭。也就是因為岑參在詩里這樣淋漓盡致得專寫總持閣之高,所以使作品在整體上有了一種很突出的氣勢,這樣的處理方法在他的詩作里是常見的,這就是前人所說的岑參詩“語奇體峻,意亦造奇”的特色。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青門引 插菊。。陳永正。 微雨從西至。便有一番寒意。瓶中不逐眾芳殘,更誰能解,此日開無地。含英忽值山河異。也費秋風淚。蒼然還顧平楚,茫茫心事終難恃。
春感八章再疊少陵秋興韻 其一。清代。姚燮。 遲遲花事閉春林,如我羈懷抱郁森。掠竹燕斜初試語,潑江嵐重易成陰。拂纓幾遂終軍愿,視策難雄祖逖心。敢道潔身離世立,空慚凄夢抱婺砧。
寄題江山葉氏翠香亭。。王柏。 誰竊清香下廣寒,霜風染就粟膚丹。須知葉葉蒼圭色,花未開時自可觀。
題劉幼云先生潛廬讀書圖。。陳曾壽。 我皇即位初,輔導資賢王。進賢宰相事,首舉講官良。妙選十二輩,劉侯何卬卬。燕坐抱冰翁,獨許侯文章。深心紀綱地,諷議回肝腸。稱嘆不去口,手撫霜髯長。哀哉元祐政,朝露事不常。陰壬遂漸進,群兒攬天綱。張公起抗爭,嘔血去堂堂。啁啾見孤鳳,百憂瘏一吭。處人骨肉間,苦口非激揚。至誠無不動,乍起旋迷盲。我時數周旋,相對憂旁皇。但言臣力竭,無藥回膏肓。天地猝翻覆,流言破斧斨。掩袂出國門,無狀徒自傷。終始義不負,此志日月光。幽幽東海廬,讀書穴匡床。龍潛自成德,天意方微茫。披圖感往事,北望涕浪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