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秋陰一半開,晚云含雨卻低回。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江上。宋代。王安石。 江北秋陰一半開,晚云含雨卻低回。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大江北面,秋天濃重的云幕一半已被秋風撕開;雨后的烏云,沉重地、緩慢地在斜陽中移動徘徊。
遠處,重重疊疊的青山似乎阻住了江水的去路,船轉了個彎,眼前又見到無盡的江水,江上成片的白帆正漸漸逼近過來。
晚云:一作“曉云”。低徊:這里指濃厚的烏云緩慢移動。徊,一作“回”。
繚繞:回環旋轉。
隱映:隱隱地顯現出。
這首詩是王安石變法失利后,辭去相位退居金陵后,一日游長江有感而作。
參考資料:
1、劉逸生.王安石詩選:香港三聯書社,1983:218
王安石晚年寓居金陵鐘山,“誦詩說佛”(蘇軾語),追求心境的寧靜。與此相適應,他的創作中出現了大量雅麗工致的絕句,在這種凝煉輕巧的形式中,他表達了自己蕭散恬淡的心緒,這首小詩就是這樣的例子。
詩寫泛舟江上所見的景物。寫了秋陰,寫了云、雨,寫了青山和遠處影影綽綽的風帆,都是很開闊、很宏大的物象,然而整首詩造成的藝術境界卻不是雄健豪邁,而是空明幽淡,其關鍵便在一個遠字。詩人攝取了各種遠景來構成他的畫面,“江北秋陰一半開”一句,雨過天晴,陰云半開,一抹藍天已帶上了晚霞的輝光,給人一種悠遠的感受。“晚云含雨卻低徊”一句,將黃昏時的云霞寫活了。“低徊”本來指人的徘徊沉思,這里卻用來表現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緩慢地移動,情趣橫主,靜中有動。詩人在這兩句中勾勒了一幅秋江暮云圖。它頗有米家山水的朦朧含蓄之美,畫面并不是明快清晰的,而好象是有意追求一種半明半暗,神光離合的境界:陰沉的秋空不是全部開朗而是“半開”,可見光線并不太亮;向晚的云霞也不璀燦明艷,而帶著雨意,它不是暴風雨之前翻滾的黑云,卻是低徊容與,悠然靜穆。所以幽遠淡雅便成了這幅畫面的基調。
三、四兩句從云轉到江邊的青山,山是糾結盤曲的,像是要擋住詩人前行的去路,然而遠處忽隱忽現的點點帆影,正告訴詩人前途遙遠,道路無窮。這兩句寫江行的待殊感受,不僅有景,而且景中有人,景中有意,蘊深邃的哲理于尋常景物之中,啟人遐思,耐人尋味。后來陸游的“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由此生發出來的名句。這里青山的回環曲折,帆影的時隱時現,也都構成了淡遠的畫面,與上面兩句渾然一體,融匯無間。此詩的深層意義不是屈從陰暗,而是反抗陰暗。反抗陰暗,便能開通千帆競渡的視境,這就是詩人借山光水色的變化所體驗到的某種人生哲學、或政治哲學。因此,此詩是以富有辨證法的思理取勝。
蘇軾評王維的詩畫,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講法,把詩境與畫意結合在一起談。詩與畫的緊密結合,在唐朝的山水詩、畫中得到完美的結合。王維、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園詩,都帶有畫的氣質與風韻。唐人的山水詩畫重點突出自然的美。宋人的山水畫強調質,通過時序節令和布局,表現真實的生活,山水詩也提倡清新蘊藉,要求把真情實感通過客觀描寫表達出來。王安石的山水詩,就很好地把握了這一點。這首寫江行的詩,在灰暗的底色上布置了一幕開闊的畫圖,輔以幽深的筆調,與米芾山水畫筆法相吻合,表現一種含蓄朦朧的美。同時,詩人又經過對景物的描寫,表示出對路途遙遠、風云變幻的惆悵,把主觀思想加入了山水詩中,豐富了詩的主題。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題李太白像。明代。陳子升。 詞林鳥歸鳳,千載想斯人。恩向汾陽重,情連云夢親。少陵非匹敵,小謝契精神。甚矣吾衰也,時無賀季真。空然對遺像,文采映千春。
柳家井畔,感傳書無路。霧閣荒唐吊龍女。便一枝、橫竹吹入湖煙,平波上、驚起老魚秋舞。
下界忒無聊,我勸銀蟾,飛到人間最空處。身世玉壺中,詩意高寒,曾遍染、湘天風露。
洞仙歌 湖天望月。清代。易順鼎。 柳家井畔,感傳書無路。霧閣荒唐吊龍女。便一枝、橫竹吹入湖煙,平波上、驚起老魚秋舞。下界忒無聊,我勸銀蟾,飛到人間最空處。身世玉壺中,詩意高寒,曾遍染、湘天風露。都說道今宵月朦朧,偏照出離愁,者般清楚。
詠三友花。清代。孫元衡。 爭迎春色耐秋寒,開向人間歲月寬。嫩蕊澹煙籠木筆,細香清露滴銀盤。繡成翠葉為紋巧,蒂并叢花當友看。日日呼童階下掃,濃陰恰覆曲欄干。
雜題畫 其十一 李唐山水。。釋妙聲。 故國江山入莫秋,煙波留與后人愁。古今不預興亡事,只有滄浪獨釣舟。
高宗明堂前朝獻景靈宮十首。。真宗。 玉氣如虹,豈繒棄笥。既奉既將,亦奠在位。有永群后,實相祀事。何以臨下,心意不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