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西下,松林之中傳來陣陣清風。散步歸家,只見青草之上露珠已干。
云霞燦爛,余暉秀美掩映走過足跡,山氣蒼翠,宛若輕微吹拂詩人衣衫。
華子岡:王維隱居地輞川別墅中的風景點。也作“華子崗”。裴迪是王維的摯友。王維隱居輞川,作者與他“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兩人各寫了二十首小詩,詠輞川勝跡,匯為《輞川集》,此為其中第二首。
日落:一作“落日”。松風:松林之風。
晞:曬干。
云光:云霧和霞光,傍晚的夕陽余暉。
侵:逐漸侵染,掩映。
履跡:人的足跡。履,鞋。
山翠:蒼翠的山氣。山色青縹,謂之翠微。
參考資料:
1、夏傳才.《中國古代山水旅游詩選講》: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48-49頁
裴迪是盛唐田園山水詩派的主要詩人之一,早年與王維、崔興宗等隱居終南山,互相倡和。后王維得輞川別墅,裴迪成為座上常客。賓主詠輞川二十景,各成絕句二十首,這就是著名的《輞川集》。《華子岡》就是其中的一篇。
全詩以還家為線索,通過詩人對所見所聞的獨特感受,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亦動亦靜的藝術畫面。
“日落松風起”,開頭這一句寫景,描寫了落日和松風,落日西下,松風漸起,詩人游興未盡,漫步在回家的山間小道上。一“落”一“起”兩個相對應的動詞,生動鮮明地勾勒了日落西山、晚風驟起的暮色之景,使讀者可以想象夕陽倚山而下的景象和晚風吹拂林葉的聲音,意境逼真,神清氣爽,瑰麗優美。
“還家草露晞”,第二句緊扣上句,“還家”和第一句的“日落”照應,點明了詩人是在回家的路上。正當秋高氣爽之日,落日照射,松風吹拂,路邊小草上的露珠早已揮發殆盡了,所以說“草露晞”。詩人踏在這些干松的青草上,感到特別輕細柔軟,分外愜意。這也表明詩人已經游覽了很長時間。這句話描繪了詩人意猶未盡、悠然漫步的自在形象。
接下來詩人還以“還家”的行蹤為線索,進一步描寫華子岡上的優美的環境。后兩句寫云光、山翠。
“云光侵履跡”,寫余暉下詩人行走的情形?!扒帧弊植粌H把詩人在夕陽下一步步行走的姿態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也寫出了太陽漸漸下落,余光逐漸消散的過程。讀完這句話讀者可以聯想到余暉逐漸消散,隨風搖動的松林在陽光中不斷變化的瑰麗景象,這就形象地描寫出詩人在夕陽下悠然自得、漫步下崗的生動情景。
“山翠拂人衣”,“山翠”本為“山風”,但詩人強調了“翠”字,不是山風吹動人的衣服,而是“山翠”拂人衣服,這就將具體形象轉化成了無形的感受。詩人眼里滿是山林的青翠顏色,這可愛的顏色仿佛有了生命,不斷地輕拂著詩人的衣襟,也撩撥著詩人的心,使詩人感到分外地輕松自在。暗里轉換了主賓關系,賦予薄暮明滅的山色以主動性,增強了景物的動感。上句中“云光”緊隨著詩人,這句“山翠”追逐著詩人,它們仿佛對詩人眷戀不舍,而這樣的描寫從反面又襯托出詩人對華子岡美麗景色的喜愛和深深留戀之情。
這首五言絕句,精選落日、松風、草露、云光、山翠這些零散的景物,把它們巧妙地聯系在一起,勾勒了一幅聲色俱佳、動靜相宜的風景畫,寥寥二十字,寓詩人獨特的感受于尋常的山間景色之中,筆墨疏淡而意蘊超遠。語言簡潔,韻味豐富,情趣盎然。
裴迪(716-?),唐代詩人,河東(今山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其一生以詩文見稱,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之一。與大詩人王維、杜甫關系密切。早年與“詩佛”王維過從甚密,晚年居輞川、終南山,兩人來往更為頻繁,故其詩多是與王維的唱和應酬之作。“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諼。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边@首號稱“詩中有畫”的詩篇就是閑居輞川時王維答贈裴迪的。受王維的影響,裴迪的詩大多為五絕,描寫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大抵和王維山水詩相近。 ...
裴迪。 裴迪(716-?),唐代詩人,河東(今山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其一生以詩文見稱,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之一。與大詩人王維、杜甫關系密切。早年與“詩佛”王維過從甚密,晚年居輞川、終南山,兩人來往更為頻繁,故其詩多是與王維的唱和應酬之作?!昂睫D蒼翠,秋水日潺諼。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边@首號稱“詩中有畫”的詩篇就是閑居輞川時王維答贈裴迪的。受王維的影響,裴迪的詩大多為五絕,描寫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大抵和王維山水詩相近。
補史十忠詩 其三 丞相都督信國公文公。宋代。劉塤。 時平輒棄置,事迫甘前驅。嗚呼忠義臣,匪直科目儒。江寒朔吹急,列城同一趨。豈不寄便安,綱常乃當扶。移檄倡諸鎮,奮袂躬援枹。川決莫我回,萬險棲海隅。天乎復不濟,道窮竟成俘。一死事乃了,吾頭任模糊。悠悠譏好名,責人無已夫。三衢有魁相,投老作尚書。
垤鸛。明代。守仁。 垤鸛何翩翩,頗與鶴同類。秦人羅致之,憐愛無不至。固無警露姿,實有乘軒貴。羽毛已鮮澤,習性亦驕恣。秦人既鶴呼,鸛亦鶴自謂。忽逢浮丘伯,借之乘謁帝。長鳴玉陛前,帝怪鸛音異。敕令擊殺之,下充膳夫饋。浮丘報秦人,秦人方自愧。為誡畜禽家,畜禽辯真偽。
閏月三日即事。宋代。釋居簡。 星歷新傳誤,無人重講明。日中陰似夜,春半冷如正。柳欲眠還醒,花猶染不成。燕歸多日了,猶自未聞鶯。
一枝山房見新月。清代。謝道承。 墻角光仍隱,檐牙淡欲流。葛衣涼似水,板屋靜于秋。山鬼吊燈暝,林鴉繞樹幽。關河同一照,惆悵此淹留。
燈夕迎紫姑神。宋代。張玉娘。 淑氣回春雪漸融,星河天上一宵通。芙蕖萬點交秋月,鼓角三更度曉風。燭影暈迷光綽約,簾環聲徹佩玲瓏。不妨鳥篆留仙跡,鳳輦殷勤出紫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