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蒼茫去,真成浪蕩游。
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
得句鷺飛處,看山天盡頭。
猶嫌未奇絕,更上岳陽樓。
登岳陽樓。宋代。蕭德藻。 不作蒼茫去,真成浪蕩游。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得句鷺飛處,看山天盡頭。猶嫌未奇絕,更上岳陽樓。
不能插翅飛向寥遠蒼茫的太空,卻違心地在湘黔來去浪游。
三年來客居在荒僻的夜郎地,今秋有幸到洞庭湖上泛一葉小舟。
翩飛的白鷺激起了詩的靈感,又見青山隱現在天的盡頭。
但我仍嫌未能飽覽奇絕的景色,于是舍舟泊岸登上岳陽樓。
蒼茫:形容洞庭湖的景色。
浪蕩游:毫無意思的放浪江湖之游。
夜郎客:詩人曾在靠近古夜郎國的峽州任職。
柁:同“舵”,這里指代船。
岳陽樓坐落在岳陽(今屬湖南)城西門上,唐朝開元年間所建,宋仁宗時重修,為游賞勝地,自唐以來,寫岳陽樓的詩文很多。蕭德藻這一首作于南宋時期,具體時間不詳,題寫的是登臨岳陽樓之前的所見所感。楊萬里《誠齋詩話》錄有此詩,但字句有所出入。
參考資料:
1、周慧珍 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892-893
題寫岳陽樓的詩文很多,蕭德藻雖與與杜甫之作同題,但他避開了原有名篇的格局,寫登臨前所見所感,最后采用了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篇末點題法來題寫岳陽樓。這樣寫算是比較聰明的。
首聯便發感慨:“蒼茫”原意指曠遠無邊的樣子,“浪蕩”則指放浪游蕩,這里相對而言,乃是別有含義,不妨說是詩人抒發這樣的感慨:可嘆不能像范蠡那樣,乘扁舟到遙遠的五湖去,在那海闊天空處盡情遨游,卻違背著心愿,被拘在湖南游來蕩去。
頷聯承上,敘述自己幾年來的“浪蕩游”。詩人的慨然是不無道理的。他三年夜郎為客,今秋今日又泛一葉扁舟在洞庭湖上,的確是不曾挪離湖南一步的浪蕩游。關于蕭德藻的生平,資料很少,不過根據此聯所寫,倒可略知一二。
頸聯寫游洞庭。身置八百里洞庭之上,目接湖光山色,詩人不由得興致勃勃。隨著船身的一顛一簸,他的眼光也上上下下、遠遠近近地搜尋著美景,忽而在白鷺翩翩起飛處,他捕捉到了美,從而激起了靈感,吟出了詩句;忽而又在那遙遠的天盡頭,他看到了隱隱青山。“得句鷺飛處”頗有詩味,與下句動靜結合得妙,很有情趣,雖無“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氣勢,也算詩中較好的一聯。白鷺、遠山,畫面開闊;一動一靜,境界多變。然而詩人意猶未足,于是引出下一聯。
尾聯上句說“猶嫌未奇絕”,意猶未足;下句說“更上岳陽樓”,干脆棄周登岸,他要高瞻遠矚,在更開闊的視野中,去發現“奇絕”的景色。這里化用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雖然不能別創新境,也做不到更深刻,更尖銳,更集中凝煉,更激動人心,卻也換了一種說法,有些新趣。
蕭德藻,南宋詩人。字東夫,自號千巖老人。閩清(今屬福建)人。生卒年不詳。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初任尤川縣丞,后為湖北參議,再調湖州烏程令。因愛當地山水之美,遂移家烏程,住縣中屏山,其地有千巖之勝,所以自號“千巖老人”,表示歸隱不仕。 ...
蕭德藻。 蕭德藻,南宋詩人。字東夫,自號千巖老人。閩清(今屬福建)人。生卒年不詳。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初任尤川縣丞,后為湖北參議,再調湖州烏程令。因愛當地山水之美,遂移家烏程,住縣中屏山,其地有千巖之勝,所以自號“千巖老人”,表示歸隱不仕。
旱雷。宋代。文同。 夏旱亦已久,眾懼非常災。茫茫大田中,赤風起炎埃。密云徒滿空,甘澤竟不來。但聞南山下,日日喧怒雷。
潢上釣魚得四十九枚戲成小詩。清代。李英。 偶結西河叟,朝朝駐水濱。誰知麋鹿性,還與白鷗親。草伏情偏劇,風餐歲更貧。因思游北固,曾作釣鱸人。
自甲浦道太湖四十里見異香諸山喜而有作。明代。沈周。 清苕達宜興,道湖已成算。仆夫卻告難,風浪卒莫玩。勸我陟山麓,正爾免憂患。彼此有得失,我臆殊未斷。譬山行見湖,昏昏秪浩瀚。何如行湖中,坐見山秀爛。仆尚請決筮,得《需》利在彖。毅然促飛櫓,猛進不復懦。探穴有虎子,履險獲奇觀。出浦即會勝,列障擁一岸。遙思攬吳香,妄意覓仙幔。群聳西若監,巨浸東罔畔。天謂湖太淫,設此似按攤。云濤日沖撞,石趾力抵捍。輸贏各無能,兩壘對楚漢。我行鋒鏑間,便以老命判。山疑相慰藉,逐逐笑供玩。始有舟楫虞,盡被山破散。山亦有情狀,要我綺語贊。氣聚勢則附,形散脈復貫。遠近相衍迤,中自存博換。雖靜有動機,萬態紛變亂。虬龍徐蜿蜒,獅猊悍奔竄。夷突各不一,小大略相半。正展芙蓉屏,橫亙蒼玉案。晴縠縐日光,莫熨錦繡段。金庭與玉柱,遠弄波影燦。歷眼四十程,續續青不斷。平生詫傳聞,信美非謾讕。修辭聊梗槩,歸憶庶可按。
九日省中諸公邀游兩高遇雨不遂小酌靈隱。明代。王世貞。 秋山鐃吹擁登臺,龍藏含云郁未開。天際兩高風雨色,客中重九弟兄杯。茱萸插罷偏成感,竹葉飛時不待催。昏黑上方那可到,諸君虛有大夫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