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灰盡、有發未全僧。風雨消磨生死別,似曾相識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搖落后,清吹那堪聽。淅瀝暗飄金井葉,乍聞風定又鐘聲,薄福薦傾城。
憶江南·宿雙林禪院有感。清代。納蘭性德。 心灰盡、有發未全僧。風雨消磨生死別,似曾相識只孤檠,情在不能醒。搖落后,清吹那堪聽。淅瀝暗飄金井葉,乍聞風定又鐘聲,薄福薦傾城。
心如死灰,除了蓄發之外,已經與僧人無異。只因生離死別,在那似曾相識的孤燈之下,愁情縈懷,夢不能醒。
花朵凋零之后,即使清風再怎么吹拂,也將無動于衷。雨聲淅瀝,落葉飄零于金井,忽然間聽到風停后傳來的一陣鐘聲,自己福分太淺,縱有如花美眷、可意情人,卻也常在生離死別中。
憶江南:本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又名《望江南》、《夢江南》等。《金奩集》入“南呂宮”。單調二十七字,三平韻。中間七言兩句,以對偶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襯字者。
雙林禪院:指今山西省平遙縣西南七公里處雙林寺內之禪院。雙林寺內東軸線上有禪院、經房、僧舍等。
孤檠(qíng):即孤燈。
搖落:凋殘,零落。
清吹:清風,此指秋風。
金井:井欄上有雕飾之井。
薄福:詞人自謂。薦:進獻、送上。傾城:指貌美的女子,這里代指盧氏。
參考資料:
1、(清)納蘭性德著 聶小晴注譯.納蘭詞全編箋注.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3.08:188-189
2、納蘭容若著;聶小晴編.純美閱讀 納蘭詞.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4.02:181-182頁
清康熙十六至十七年(1677年-1678年),納蘭性德為亡妻守靈期間,因心中悲痛,同時為了抒發自己內心的傷感、思念之情,故寫下此詞。
參考資料:
1、《經典讀庫》編委會.經典讀庫 人間最美納蘭詞精選.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3.11:98-99頁
這是一首悼亡詞,從“風雨消磨生死別”句來看,其傷悼之意已明。其所謂“有感”,便是這天上人間生死之別的不能忘情;可見納蘭與盧氏夫妻情愛之深篤,亦可見納蘭于愛情的真純誠摯。
“心灰盡、有發未全僧。”納蘭此刻的心情也是如此,雖然蓄發,內心卻如灰燼一般,毫無生氣,對紅塵不再眷戀了,如同僧人一般只不過是等著死去,消磨時光罷了。既然是這樣的生活狀態,下一句“風雨消磨生死別,似曾相識只孤檠,情在不能醒。”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納蘭在最后感慨“薄福薦傾城”,納蘭福薄無法消受上天賜予的禮物,只能在失去之后獨自嘆息。
納蘭深受佛道之影響,故其詞中亦時有流露。此篇表現得十分明顯。但他又將這種思想、情致寓于戀情之中,遂顯得撲朔迷離,深曲委婉之至。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太平湖。。吳金水。 萬頃碧琉璃,搖蕩高山頂。時見碧波心,叆叇白云影。風送瀑聲來,欲更尋佳景。佳景未易尋,但覺衣裳冷。
送河內令孫偕兼懷太守晁子長。宋代。梅堯臣。 去年同渡江,江上風雷惡。與君相後先,夜向蘆洲泊。君今作邑太行陽,八月黃河雁初落。漢家借寇吏正閑,到喜秋城罷嚴柝。
錄汴梁宮人語十九首 其七。金朝。楊奐。 仁壽生辰節,君王進玉卮。壽棚兼壽表,留待北還時。
自遣。。鶴算。 老來拙懶愿全違,不道衰頹事事非。有酒可能謀劇飲,無錢且自典春衣。唐花過眼空紅紫,晉帖留心有瘦肥。偶向庭前觀止水,也同鷗鷺學忘機。
雜詩 其二。清代。鄒堯廷。 巖疆數十里,良楛各異族。地連潁與毫,獷悍習成俗。頗聞道旁言,謂我少嚴酷。撫心良自慚,十載負民牧。一邑如一家,痛癢關骨肉。如何治子弟,忍事日鞭撲。秋霜豈不威,未若春風燠。頹習詎難移,惜無仁者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