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花深澤靜垂綸,月夕煙朝幾十春。
自說孤舟寒水畔,不曾逢著獨醒人。
贈漁父。唐代。杜牧。 蘆花深澤靜垂綸,月夕煙朝幾十春。自說孤舟寒水畔,不曾逢著獨醒人。
在蘆花叢中,深澤之濱,一位老者在靜靜地垂釣,這位垂釣的老人已經歷了幾十個春秋的煙朝月夕。
說自己在孤舟上、寒水畔、幾十年來未遇到過屈原這樣的獨醒之人。
綸(lún):釣絲。
月夕:月明之夜,即指夜晚。
煙朝:炊煙繚陽之早晨,即言早晨。
畔(pàn):旁邊。
不曾逢著獨醒人:戰國時屈原被放逐,遇見漁父,漁父問他何以至此?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事見《楚辭·漁父》。
自屈原《漁父》之后,化用漁父典故的詩作甚多。杜牧也是化用漁夫典故,于是創作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編.杜牧詩文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12:79-81
這首詩為七言絕句,除“深”“逢”平仄不拘外,完全符合平起首句入韻格律。因為“垂綸”即垂釣,所以這首詩描寫的正足孤獨的垂釣者。釣者獨處靜謐之地,長潛煙雨之中,不與人世相通。詩名《贈漁父》,自然要贊美漁父。全詩通過環境描寫,虛擬對話,刻畫了與地無爭的老者形象。
第一句的正面環境描寫勾勒了山澤野趣,而第三句是其補充。蘆花盛開,一江皆白,蔚為壯觀。蘆葦一般九月開花,北方降溫,故稱“寒水”。杜牧另一首《泊秦淮》也曾寫過“煙籠寒水夜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三國魏劉楨《贈從弟》曾曰“豈無園中葵,懿此出深澤”。“深澤”與“水畔”化用了戰國屈原《漁父》的“游于江潭,行吟澤畔”。本句中,風來葦曳,魚去綸搖,而一個“靜”字反襯出了漁父嫻熟的技巧和沉穩的心態。
第二句由空間轉換到了時間。“月夕煙朝”是指晚上的月光和清晨的薄霧。由于夜釣和霧釣時能見度較低,垂釣肯看不清魚漂,所以此句暗示漁父技藝高超。又由于所寫時間是夜間,所以此句也暗示漁父晝伏舟中,離群索居。漁父隱逸自處,已非一日,而是“幾十春”,彰顯了堅定的意志和脫俗的境界。明儒楊慎《臨江仙》的”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與此格局相類,因置于《三國演義》開篇而膾炙人口。
第三、四句由描寫轉入記敘。秋冬岸邊,喃喃自語。橫舟獨釣,皆遇醉人。“孤舟寒水”的意象化用了柳宗元《江雪》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獨醒人”取自屈原的《漁父》,文中三閭大夫屈原解釋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正是“眾人皆醉我獨醒”。漁父未逢拔俗之士,說明他自己深悟歸隱之道;老者向作者訴說岸邊際遇,也暗示作者自訓為世外高人。
這首詩詩意象明確,節奏舒緩,格調清幽,境界深遠,是一首刻畫江邊隱士的佳作。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舟中讀書。清代。蔣士銓。 束書厚疆圉,自固恐自陷。心兵失铦铓,何藥與淬蘸。十載伏髹幾,剝處澤可鑒。兩袖月補綴,布褐色為儉。銳力辟志猛,強識得天欠。饞夫胃脾弱,嘔噦負咀啖。齒牙寧不饕,胸腹卒難饜。精氣因迷謬,智慧墜昏墊。終歲無逸獲,手眼役頗厭。去之日悠悠,此身殊泛泛。吾師新安叟,相啖獨醇釅。坐我艨艟舟,目送覓觴濫。久別俟新異,再見或播摲。詎謂歲月改,憂虞計罌甔。阘?成坐廢,謀食類愚暗。學道我所欲,救死恐莫贍。寒餓疾已痼,日待斗石砭。及茲春靃靡,而乃掛江帆。得朋丐資斧,欲吐口喁噞。所識半窮乏,不免詫鬼瞰。世路未可測,光景詎能纜。執理不勝欲,倏忽營兩念。納睛入胸膈,反目自鞫勘。可憐文字腹,呀然告虛歉。饑腸時一鳴,苦心倏藏斂。以茲焚臟府,奚待灶木?。所嗟肝與膽,雪亮一古劍。本無機械巧,不畏穿窬舚。對書識彌曠,當仁意稍僣。浩然敵外鑠,自得足隱驗。灘渦移舊痕,岸樹坼新艷。及時彼誠能,流矚我亦暫。觀物拾奇悟,識字增默懺。纖夫曳舟上,去波有余憾。行當悃圖史,朗誦越天塹。
屏翁領諸孫小集亦龍弟野亭君玉即席有詩次韻。宋代。戴炳。 結屋新亭好,登臨雅興長。心融八窗白,塵隔九衢黃。泛菊金英碎,嘗粳玉顆香。更期梅著蕊,來賞小春光。
贈周仲鳴進士四首 其四。明代。林光。 斯文曾未識荊州,多少明珠惜暗投。畫舫莫隨流水去,白云多被好山留。掃除俗慮新茅筆,披過寒冬老布裘。未了乾坤男子事,幾宜擔負幾宜休。
將歸涂口宿郁林寺道玄上人院二首 其一。唐代。許渾。 西巖一磬長,僧起樹蒼蒼。開殿灑寒水,誦經焚晚香。竹風云漸散,杉露月猶光。無復重來此,歸舟凌夕陽。
盧通議挽詞三首 其一。宋代。范純仁。 耆舊今多少,唯公景德人。家鄰吳市卒,名重漢廷臣。路在猶耕月,門閒似送春。空堂馀畫像,彷佛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