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夜光寒,照來積雪平于棧。西風何限,自起披衣看。
對此茫茫,不覺成長嘆。何時旦,曉星欲散,飛起平沙雁。
點絳唇·黃花城早望。清代。納蘭性德。 五夜光寒,照來積雪平于棧。西風何限,自起披衣看。對此茫茫,不覺成長嘆。何時旦,曉星欲散,飛起平沙雁。
初雪后的五更之夜,黃花城中彌漫著寒光,積雪的峭壁上,棧道顯得平滑了許多。無邊的寒風也阻撓不了我披衣觀景的興致。
面對這茫茫雪色,不覺心中悵然,無限慨嘆!什么時候才能天亮,天空中的晨星要消散了,廣漠沙原上的大雁也已經起飛開始新的征程。
點絳唇:詞牌名,此調因江淹《詠美人春游》詩中有“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句而取名。四十一字。上闋四句,從第二句起用三仄韻;下闋五句,亦從第二句起用四仄韻。
黃花城:在今北京懷柔境內。納蘭扈駕東巡,此為必經之地。一說在五臺山附近。
五夜:即五更。古代將一夜分為甲、乙、丙、丁、戊五段,故稱。棧(zhàn):棧道。于絕險之地架木而成的道路。
平沙雁:廣漠沙原上之大雁。
參考資料:
1、(清)納蘭性德著.納蘭詞 插圖本:鳳凰出版社,2012.05:37-38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康熙帝奉太皇太后巡幸五臺山,詞人隨從扈駕。途經黃花城,詞人看到黃花城雪后將曉的景象,有感而發,作下此詞。
參考資料:
1、(清)納蘭性德著.納蘭性德詞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06月第1版,:第15頁
這首詞描繪了黃花城雪后將曉的景象,與《烷溪沙·姜女廟》等或為同時之作。詞全用白描,但樸質中饒含韻致,清奇中極見情味。黃花城奇異的景觀,作者無聊賴的心緒躍然紙上。
詞的上片描寫邊塞地區凌晨的景色。“五夜”二句謂落了一夜的雪,五更天色欲明之時,雪已經堆得與柵欄相平了。“西風”二句緊扣上文,所以要“看”,是由于積雪的寒光,使人誤以為天色已明;“披衣”是由于西風勁吹,寒氣襲人。
下片“對此”二句,又與“看”字關聯。看到這白茫茫的一片大雪,無邊無際,不覺令人百感交集,不住嘆息。“何時旦”句用提問表明此時尚未天明,剛才只是誤以為天明罷了。最后二句,又是對“何時旦”這一問題的答覆。星光漸淡,大雁開始起飛,離天明也不遠了。“平沙”當然是指“平于棧”的積雪。遣詞造句都有著落,前后互相呼應,行文十分綿密。
通篇只描寫景物,而寓情于景,以景抒情。詞人用開闊的意象表現內心的情感,將環境的空曠凄涼映照在情感上,將大的環境空間疊加在深沉而復雜的小的情感上,給人呈現一種極具藝術感染力的表現方式。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江上。清代。吳定。 佳人有所思,整帶吹參差。楊柳煙波處,桃花風日時。帆檣暮不息,江漢逝如斯。明月有圓缺,清光終不移。
升堂頌古五十二首 其十四。。釋懷深。 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秋懷。唐代。閻寬。 下帷長日盡,虛館早涼生。芳草猶未薦,如何蜻蛚鳴。秋風已振衣,客去何時歸。為問當途者,寧知心有違。
紹興中與陳魯山王季夷從兄仲高以重九日同游。宋代。陸游。 重樓杰閣倚虛空,紅日蒼煙正郁蔥。鄉國歸來渾似鶴,交朋零落不成龍。人生真與夢何挍,我輩故應情所鍾。淚漬清詩卻回棹,不眠一夜聽鳴蛩。
秋懷二首。宋代。王炎。 鏡中忽忽老侵尋,政坐文窮自陸沉。獨對西風搔短發,欲謀小隱背初心。江湖鴻雁天將冷,籬落黃花秋又深。拄笏看山聊爾耳,懶彈綠綺索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