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搊玉箏?隔江和淚聽,滿江長嘆聲。
【越調】憑闌人 江夜江水澄。元代。張可久。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搊玉箏?隔江和淚聽,滿江長嘆聲。
江水清澈澄清江月空明,江上是誰在彈撥玉箏?隔著江和著淚傾聽,滿江山一片長嘆聲。
越調:宮調名。憑闌人:曲牌名。江夜:曲題。
搊(chōu):撥動,彈撥。玉箏:對古箏的美稱。箏是一種彈撥樂器。
這是一首描寫月夜于江上聽箏的小令。作品只有四句,且語言直白如話。然而作者造境淡遠,語雖短而意纏綿,詞雖淡而情至深。
此曲第一句先寫月夜江景,水月映照,空靈明凈,顯示出澄澈寧謐的氣氛。第二句寫箏的聲音。在月色中,不知是誰彈起玉箏,打破四周的寂寥,添增了神秘幽婉的韻味。第三句則從聽箏人的神態,以背面敷粉的藝術手法,烘托箏聲所表達的哀傷感情。第四句寫江濤澒洞,它像是被箏聲勾起的深沉的嘆息。這樣的寫法,又把感傷之情推進一步。
這首二十四字的小令,與白居易那首六百余言的著名長詩《琵琶行》有相似之處。同是江天月夜,同是不期而聞哀怨的音樂彈奏,這支《憑闌人》幾乎可說是濃縮的《琵琶行》。只是白詩詳盡地介紹了演奏的過程,彈者的身份、經歷,以及聽者哀怨的緣故,而小令限于容量,這一切都付闕如。但因此也造成了作品的懸念,令人遐想。箏聲無端而至,哀怨無端而生,倏然以來,戛然以止,造成了全曲清凄超妙的風神。
在技巧形式上,此篇屬散曲巧體之一的“嵌字體”,各句都嵌有一至二處“江”字?!扒蹲煮w”在詩歌中已有先例,如陶淵明的《止酒》詩,二十句中就句句含一“止”字。散曲“嵌字體”的最早作品,則是元好問的《喜春來·春宴》:“春盤宜剪三生菜,春燕斜簪七寶釵。春風春醞透人懷。春宴排,齊唱喜春來。”此篇同嵌的“江”字,建立了句與句之間的內部聯系。全曲出現的“江水”、“江月”、“江上”、“隔江”、“滿江”的重復不僅多方位地充實了“江夜”的題意,而且表現了一唱三嘆的風韻。
張可久(約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說名伯遠,字可久,號小山)(《堯山堂外紀》);一說名張可久肖像(林晉生作)可久,字伯遠,號小山(《詞綜》);又一說字仲遠,號小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縣)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劇作家,與喬吉并稱“雙壁”,與張養浩合為“二張”。 ...
張可久。 張可久(約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說名伯遠,字可久,號小山)(《堯山堂外紀》);一說名張可久肖像(林晉生作)可久,字伯遠,號小山(《詞綜》);又一說字仲遠,號小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縣)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劇作家,與喬吉并稱“雙壁”,與張養浩合為“二張”。
別饒子聞 其三。明代。尹臺。 軺車戒嚴命,肅肅指南彊。念子遠行邁,執手衢路旁。拊劍激清瑟,悲歌慨以慷。矯矯云中鵠,翩翩厲鳴翔。戢羽乍同止,展翮忽一方。欲從不可得,即置終難忘。愿勖崇明德,功業期自揚。
病起小齋即事。。郭諫臣。 不到名園久,春殘花事稀。林香還入坐,草色欲沾衣。喬木干青漢,層臺落翠微。平生耽勝賞,日暮竟忘歸。
知府黃龍圖。宋代。劉弇。 由來昭武勝天臺,淑氣俄鐘命世材。天上月華方攝兔,人間春色已先梅。長庚夢白真無敵,嵩岳生申世有開。直恐龍陂清澈底,照人都入骨毛來。
挽京口使君豐郎中十首。宋代。劉宰。 妙年意氣已橫秋,不為身謀為國謀。斥去佞臣談笑里,英名高壓漢朱存。
勤王北望感懷十三首 其七。唐代??涤袨?。 國土同孤注,君王類置棋。金輪篡唐日,叔帶亂周時?;⊙郯О?,衣冠孰柬之。人謀雖欲盜,天命豈能違。
白虎亭新成二首 其一。明代。鄭廷鵠。 窈窕見深谷,山門郁穹窿。高臺何崔嵬,翠壁增長松。攀蘿一登眺,新享報成功。嗟余始行役,夙心寄雕龍。徘徊詠高調,千載聞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