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來細(xì)細(xì)復(fù)疏疏,縱不能多不肯無。
似妒詩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簾珠。
小雨。宋代。楊萬里。 雨來細(xì)細(xì)復(fù)疏疏,縱不能多不肯無。似妒詩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簾珠。
細(xì)細(xì)的,疏疏的,雨兒飄飄灑灑;你下又下不大,停又不肯停下。
是不是妒忌我太喜歡欣賞那遠(yuǎn)處的青山?故意從檐下滴成一層珠簾,遮住那千峰萬崖。
疏疏:稀稀的樣子。
“千峰”句:遠(yuǎn)山好似隔在一層珠簾中,似有似無。
這首詩約作于宋孝宗乾道(1067-1068年)年間,一次旅途中遇小雨有感而作。
參考資料:
1、李夢生.宋詩三百首全解: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7:247-248
生活中小事,自然界景物,到了楊萬里的筆下,總是充滿無窮的情趣。楊萬里生平游跡很廣,他的詩中,寫山水的很多;他又特別喜歡雨景,所以寫雨的也不少。這些詩,每一篇有每一篇的特點,令人百讀不厭。這首絕句寫小雨。雨本是沒有情的東西,楊萬里偏要賦予它與人相同的感情,于是使詩充滿了新鮮感。
詩前兩句刻畫小雨,說絲絲細(xì)雨,稀稀拉拉地下著,既下不大,又不肯停下。首句以兩組疊字狀出小雨的情況,非常傳神,與他的《雨作抵暮復(fù)晴》中“細(xì)雨如塵復(fù)如煙”句一樣,描繪得很細(xì),但有程度上的不同,這里寫的是小雨,不是毛毛雨,所以不如塵似煙,而是“細(xì)細(xì)”與“疏疏”。第二句從雨量上寫,不能多又不肯無,那便是小雨。
即使是小雨,下久了,在屋上、樹叢中也都漸漸地凝聚成水珠,滴落下來。三、四句便寫這一情況。楊萬里在《發(fā)孔鎮(zhèn)晨炊漆橋道中紀(jì)行》中也曾描寫過這樣的雨景,詩說:“雨入秋空細(xì)復(fù)輕,松梢積得太多生。忽然落點拳來大,偏作行人滴傘聲。”對雨水滴下采用自然的描寫手法。這首《小雨》詩,換用擬人手法,說自己生平喜歡看山,這雨似乎對自己妒忌,有意從屋檐上滴下,組成一張珍珠般的簾子,把那千峰給遮擋。“珠簾”二字很確切,因為雨不大,尚是一點點下滴,如成串的珍珠;如果是大雨,流下的就是水線、水柱,而雨本身就成了簾子了。說雨妒,詩人是在調(diào)侃,但這一調(diào)侃非常有意思。因了雨的妒,掛上了珠簾,卻使原本的景色似乎更加優(yōu)美。因為是稀疏的珠簾,隔著它去眺望遠(yuǎn)處的山峰,增加了迷濛,比直接看山更富有詩情畫意。清代蔣士銓《題王石谷畫冊》中有“不寫晴山寫雨山,似呵明鏡照煙鬟”句,說出了雨中青山的韻味。楊萬里眼前的山,正帶有這樣的韻味,也正是楊萬里追求的意境,他在《秋雨嘆》中也這樣寫道:“橫看東山三十里,真珠簾外翠屏風(fēng)。”對隔著窗前珍珠般的雨簾眺望婀娜的青山,充滿了喜悅。
詩仿佛不經(jīng)思考,脫口而出,正如他在《晚寒題水仙花并湖山》詩所說,“老夫不是尋詩句,詩句自來尋老夫”。語言明快而詩意曲折,正是楊萬里小詩的特點。
楊萬里。 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男,漢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杰出詩人,與尤袤、范成大、陸游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南宋四大家”。
大造耽游戲。甚風(fēng)雷、陶鈞鼓鑄,孕成此氣。狂俠飛仙儒與佛,細(xì)看都無相似。
讓面目、還他自己。奇絕抱沖吟一卷,試捫之、字字驚芒起。
金縷曲 讀范曾吟草有作即以為贈。。寇夢碧。 大造耽游戲。甚風(fēng)雷、陶鈞鼓鑄,孕成此氣。狂俠飛仙儒與佛,細(xì)看都無相似。讓面目、還他自己。奇絕抱沖吟一卷,試捫之、字字驚芒起。因想見,范當(dāng)世。十年大祲精靈閉。幾曾經(jīng)、鯨呿鰲擲,鳳饑麟死。縱使清流投濁淖,身溺道能相濟(jì)。喜重樹、文壇新幟。畫貌詩心書作骨,任揮毫、跳蕩人神鬼。箋墨外,浩無際。
題道士鄭渭濱詩卷。宋代。馮去非。 江湖曾是飲清波,筆染霜華秋最多。夢里誦君新句子,覺來無奈月明何。
六絕句呈趙帥兼簡鄭機(jī)宜。宋代。陳造。 長日登臨憶侍郎,芳時譚笑客凝香。須公多辦瓊花露,容我時開古錦囊。
銅雀妓。明代。袁凱。 流塵拂還集,絜糒儼然陳。歌吹自朝暮,君王寧復(fù)聞。松柏有時摧,妾非百年人。愿為陵上土,歲久得相親。
小游仙七首 其七。宋代。周密。 碧海沉沉海上山,山頭樓觀五云間。人間方士多無賴,故把釵鈿戲阿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