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感中來不自由,角聲孤起夕陽樓。(中一作:衷)
碧山終日思無盡,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
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唐代。杜牧。 百感中來不自由,角聲孤起夕陽樓。(中一作:衷)碧山終日思無盡,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多少感慨從內(nèi)心涌上不能自已,一聲畫角夕陽照在樓頭。
對著碧山整日思念無盡,到哪年愁恨可與芳草一同罷休?
睫毛就在眼前卻總是看不見,大道本非身外還去何處求?
有誰能夠比得上你張公子,以上千首詩篇蔑視那萬戶侯。
九峰樓:在今安徽貴池東南的九華門上。一作“九華樓”。
百感:指內(nèi)心種種復(fù)雜的情感。中:一作“衷”,指內(nèi)心。
芳草:象征賢者。即:一作“始”。
長:一作“猶”。
得似:能像,能比得上。張公子:指張祜。
輕:作動詞,輕視、蔑視的意思。
參考資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詩(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23
2、吳 鷗.杜牧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94-95
3、于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375
此詩作于唐武宗會昌四年(844年)至六年(846年)杜牧池州刺史任上。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秋天,張祜從丹陽寓地來到池州看望出任池州刺史的杜牧。兩人遍游境內(nèi)名勝,以文會友,交誼甚洽。此詩即作于此次別后。
參考資料:
1、于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375
2、蕭滌非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074-1076
這首詩純乎寫情,旁及景物,也無非為了映托感情。第一句用逆挽之筆,傾泄了滿腔感喟。眾多的感慨一齊涌上心頭,已經(jīng)難于控制了。“角聲”句勢遒而意奇,為勾起偌多感嘆的“誘因”。這一聯(lián)以先果后因的倒裝句式,造成突兀、警聳的藝術(shù)效果。“孤起”二字,警醒俊拔,高出時(shí)流甚遠(yuǎn)。一樣的斜陽畫角,用它一點(diǎn)染,氣格便覺異樣,似有一種曠漠、凄咽的情緒汩汩從行間流出。角聲本無所謂孤獨(dú),是岑寂的心境給它抹上了這種感情色彩。行舊地,獨(dú)憑欄桿,自然要聯(lián)想到昔日同游的歡樂,相形之下,更顯得獨(dú)游的凄黯了。
三、四句承上而來,抒發(fā)別情。對面的青山──前番是把臂同游的處所;夾道的芳草──伴隨著友人遠(yuǎn)去天涯。翠峰依舊,徒添知己之思;芳草連天,益增離別之恨。離思是無形的,把它寄寓在路遠(yuǎn)山長的景物中,便顯得豐滿、具體,情深意長了。詩人正是利用這種具有多層意蘊(yùn)的詞語暗示讀者,引發(fā)出豐富的聯(lián)想來,思致活潑,宛轉(zhuǎn)關(guān)情。
五、六兩句思筆俱換,由抽繹心中的懷想,轉(zhuǎn)為安慰對方。目不見睫,喻人之無識,這是對白居易的微詞。“道非身外”,稱頌張祜詩藝之高,有道在身,不必向別處追求。這是故作理趣語,來慰藉自傷淪落的詩友。自此,詩的境界為之一換,格調(diào)也迥然不同,可見作者筆姿的靈活多變。
七、八句就此更作發(fā)揮。“誰人得似”即無人可比之意,推崇之高,無以復(fù)加。末句“千首詩輕萬戶侯”補(bǔ)足“誰人得似”句意,大開大合,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在杜牧看來,張祜把詩歌看得比高官厚祿更重,沒有誰及得上他的清高豁達(dá)。
此詩為抒情佳作,氣格清高俊爽,興寄深遠(yuǎn),情韻悠長,恰似倒卷簾櫳,一種如虹意氣照徹全篇,化盡涕洟,并成酣暢。這種旋折回蕩的藝術(shù)腕力,是很驚人的。它將對朋友的思念、同情、慰勉、敬重等意思,一一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出來,含蓄婉轉(zhuǎn)而又激情蕩漾。
一首詩里表現(xiàn)出這么復(fù)雜的感情,有紛挐的棖觸,綿渺的情思,氣類的感憤,理趣的闡發(fā)和名士所特具的灑脫與豪縱。風(fēng)骨錚錚,窮極變化。喜怒言笑,都是杜牧的自家面目。小杜的俊邁、拗峭,深于感慨的詩風(fēng),于此也可略窺究竟了。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次韻同院晚春 其一。宋代。李正民。 病思愁腸叵奈何,新詩無復(fù)苦磋磨。欣聞郢客陽春曲,罷唱吳儂小海歌。幽徑雨馀芳草綠,小園風(fēng)靜落花多。融樽正好酬佳景,休嘆朋簪不我過。
點(diǎn)絳唇 其七 秋暮旅懷柬翼蒼。清代。曹爾堪。 衰草重岡,雁燈吹滅諸陵火。誰家菊朵,開近扶風(fēng)左。無限悲秋,難覓江淮舵。耽枯坐,閑門深鎖,紅葉堆中我。
王逸塘五十生日。清代。鄭孝胥。 逸塘用世人,五十居閒地。豈無髀肉嘆,自詭時(shí)未至。時(shí)至當(dāng)云何,奈此囊底智。控弦雖不發(fā),天下識猿臂。世途無萬全,欲取宜有棄。以我之下駟,當(dāng)彼之上駟。一敗而兩勝,老算得深味。中年惜精爽,勿使疲人事。孫武誠難追,孰能比田忌?
秋夜。宋代。方一夔。 露白初濡木,星虛漸集房。蛾飛爭墮水,魚退急投梁。搗練堤防冷,收禾準(zhǔn)備荒。只愁棗紅地,萬馬逐殘羌。
夢錫遺蔗。宋代。孔平仲。 憶昔游五嶺,甘蔗彌野闊。一來瑯琊城,此味久所闕。商人自東南,駕海連天筏。所致雖不多,愛養(yǎng)尚如活。傍求未得之,分遺意特達(dá)。中凝甘露漿,外削紫玉屑。漸欣入佳境,仍喜對高節(jié)。應(yīng)知方著書,持此解消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