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伏尺草,雖藏難蔽身。
有如張公子,骯臟在風塵。
豈無橫腰劍,屈彼淮陰人。
擊筑向北燕,燕歌易水濱。
歸來泰山上,當與爾為鄰。
魯郡堯祠送張十四游河北。唐代。李白。 猛虎伏尺草,雖藏難蔽身。有如張公子,骯臟在風塵。豈無橫腰劍,屈彼淮陰人。擊筑向北燕,燕歌易水濱。歸來泰山上,當與爾為鄰。
猛虎隱伏在尺把長的草叢,藏腿難蔽身。 有如咱張公子,飛揚跋扈在風塵。
難道你沒有橫腰而系的寶劍?只是韓信當初在淮陰的時候也受盡委屈。
你現在要擊筑去向北燕,在易水濱高唱燕歌。
等你歸來,我們相聚泰山上,我們一起隱居,當個好鄰居。
堯祠:祭祀堯帝的祠堂,在充州城東泗河金口壩附近,拿圮。張十四I李白友人,生平不詳。
猛虎:喻張十四。
張公子:即漢成帝劉驁。這里借指張十四。
骯臟:亦作抗臟,即高亢正直。
屈彼淮陰人:漢淮陰侯韓信失意落泊時,曾忍受淮陰惡少的胯下之辱,而終于功成名就。這里以忍辱全志的韓信比擬張十四。
擊筑:典出《史記·剃客歹lJ傳·荊軻傳》,言戰國末刺客荊軻游于燕市,曾與高漸離結伴,漸離擊筑,荊軻和歌,自抒哀樂,旁若無人。這里用燕市擊筑來點明詩人與張十四的深厚友誼。筑:古代弦樂器,像琴,有十三根弦,用竹尺敲打。
參考資料:
1、武秀主編.李白在兗州:山東友誼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27-128
2、詹福瑞,劉崇德,葛景春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01-602
《魯郡堯祠送張十四游河北》是天寶四載秋(745)作于魯郡瑕丘(今充州)。
參考資料:
1、武秀主編.李白在兗州:山東友誼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27-128
詩中并沒有對堯祠一蒂景物描寫,而是引用典故,借以抒發感慨,排道悒憤。繼而詩人張開想象的羽翼,馳聘于人間天上,古往今來,任感情的波瀾起伏變幻組合。懷著美好的愿望入京,又經受幻想的破滅的失望而引起憤慨。人生無常,詩人感想萬千,宣泄于詩中。表現了詩人豁達奔放的襟懷、崇高的情操和不懈的追求,也表達詩人對當時朝廷感到失望而歸隱山林之意。
首兩句:意思是猛虎伏淺草始終難以遮掩猛虎的身體,猛虎喻友人。
第三、四句:“骯臟”二字表明張公子正直不阿的態度,“風塵”明指社會,暗指黑白顛倒,是非不分,奸佞得志,賢才受辱的黑暗政治。“骯臟”與“風塵”形成鮮明的對比,直言道出張十四因秉性剛直不阿,難以避免被人排擠、迫害的遭遇。暗喻是由于朝廷昏庸、權貴排斥,使詩人的政治抱負根本無法實現,而感到惆悵、苦悶以及憤懣。
第五、六句:“豈無橫腰劍,屈彼淮陰人”是用了淮陰侯韓信受辱之典,意在表達猛虎伏淺草終莫能掩。在詞語的運用上,也表現出獨有的特色。上句“豈無橫腰劍”中的“豈”字與下句“屈彼淮陰人”中的“屈彼”二字,前后呼應,不但增強了語氣,而且一個威武不屈之士的形象也一躍然而出,表現出極大的力量。
第七、八句:“擊筑向北燕,燕歌易水濱”無疑是借荊軻于易水河畔辭別高漸離之典,贊其為豪氣英雄。如此,于風塵漂泊中的張十四偉直不阿的形象躍然紙上。
末兩句:明確指出詩人希望能與張十四一起隱居,反襯出詩人的政治抱負落空,使詩人感到失望而歸隱山林。
全詩借助送別張十四,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的渴望和對理想的未來的深切向往。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得江西報六言十首。宋代。劉克莊。 但見盈城盈野,誰能去食去兵。山東河北卷土,江右湖南失耕。
王爺廟次韻黃山谷登快閣。清代。陳忠平。 幾度登臨約未成,偶從雨隙得微晴。煙光色散諸般幻,水鏡天開一線明。香火終年車絡繹,沙丘亙古棘縱橫。我來不為前途卜,但與閒鷗有舊盟。
秋夜。宋代。張玉娘。 暮聲雜鳴葉,靈籟生郊墟。白霧脆楊柳,秋水翻芙蕖。蟾蜍澹簾箔,機杼織寒虛。幾度思蘋藻,茫然愧鹿車。
御園初夏 其四。。弘歷。 老翁犁把耕新潤,弱婦筐鉤伐遠揚。常在豳風圖畫里,那能辛苦忘農桑。
蝶戀花 客中感春。清代。徐釚。 儂似浮萍漂泊里。不道留儂,到便儂留住。柳絮隨風花落處。為儂又惹閒情緒。紅淚拋殘無一語。滾滾難描,最是傷春句。試問荼蘼開似許。如何春又將歸去。
海陵四詠 其四 小香巖。清代。許傳霈。 鹽宗祠石小香巖,迢遞朱闌映碧杉。春去猶開花爛漫,樓深慣聽燕呢喃。曲池傍榭魚清數,洞石當門柳未芟。語罷鐘聲起鄰寺,半林落日已西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