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京師。元代。楊載。 城雪初消薺菜生,角門深巷少人行。柳梢聽得黃鸝語,此是春來第一聲。
京城雪剛剛消融,薺菜已經沖破凍土,嶄露勃勃生機,這一細節蘊含作者對京師的無限希望;“少”字則描寫了作者寄居在偏僻小巷中的寂靜落寞的環境,這與前面的“生”字形成鮮明對比,也是他愁悶心情的寫照。
一聲清脆的鳥叫聲從柳梢枝頭傳來了,打破了寂寞、偏僻小巷的寂靜,仿佛給詩人帶來了人生新的生機。那善解人意的黃鸝令作者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
楊載(1271—1323)元代中期著名詩人,與虞集、范梈、揭傒斯齊名,并稱為“元詩四大家”。字仲弘,浦城(今福建浦城縣)人。延祐二年進士,授承務郎,官至寧國路總管府推官。楊載文名頗大,文章以氣為主,詩作含蓄,頗有新的意境。 ...
楊載。 楊載(1271—1323)元代中期著名詩人,與虞集、范梈、揭傒斯齊名,并稱為“元詩四大家”。字仲弘,浦城(今福建浦城縣)人。延祐二年進士,授承務郎,官至寧國路總管府推官。楊載文名頗大,文章以氣為主,詩作含蓄,頗有新的意境。
偈四首 其四。宋代。釋曇賁。 濃將紅粉傅了面,滿把真珠蓋卻頭。不識佳人真面目,空教人唱小涼州。
送家鞏寧。清代。陳恭尹。 家世儒官獨典軍,紫髯三十坐高軒。戰旗指處無堅壘,仕路從來有孟門。劍長澀苔收殺氣,馬驕沙草散蹄痕。舊時贈客金錢盡,更向誰人受此恩。
訴衷情令。宋代。楊炎正。 露珠點點欲團霜。分冷與紗窗。錦書不到腸斷,煙水隔茫茫。征燕盡,塞鴻翔。睇風檣。闌干曲處,又是一番,倚盡斜陽。
六七月之交山中涼甚。宋代。陸游。 城市方炎熱,村墟乃爾涼。拂窗桐葉下,繞舍稻花香。獨鶴警秋露,雙螢明屋梁。臥聞機婦織,感嘆夜初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