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可能作于詩人赴慧州途中,題為《寄內》,是寄給妻子的詩。他的別后心情,所謂“黯然消魂”者,在這首小詩里有充分而含蓄的表現(xiàn)。
以途中景色,見別后離情,這是古代詩詞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即以實處見虛,則實處皆虛。不說“心情”,而只說沿途風物,風物雖是早已客觀存在,而行人此時此地的心頭滋味卻是其個人所有。其深度如何,其濃度如何,作者均未明言。且別情之濃,別情之亂,若一一說去,將花費太多筆墨,愈說得多,愈不能將此彌漫四野、飄忽惆悵的心情說全、說清,故將虛化實,使實處全虛,則更易感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就是采用這種表現(xiàn)手法。
按一般敘述方法,詩的順序應為:“說與途中景,方知別后心?!边@里將詩句倒轉,是作者獨具匠心處。第一聯(lián)為第二聯(lián)作鋪墊,第二聯(lián)陡轉,轉折頗險而陡,因奇特而見警策,能于險中求警;若按意思順序來寫,則是平鋪直敘,而無跌宕之勢。讀后只能感到行人于日暮時,說出風雪亂山中的感受,及因這種感受而思念家人的心情,雖流暢而失之淺淡。此則不同,首聯(lián)沒有說“別后心”究竟如何,次聯(lián)卻通過所寫的途中景色來表現(xiàn)作者情懷的極苦、極亂。首聯(lián)在字面上提出了“途中景”,卻全無一字說此“景”;提出了“別后心”,卻既不作心情的描述,又無形象以表現(xiàn)含義。詩到后面又轉回頭去接第一句,寫“途中景”。如此安排,等于告訴讀者景即心,心即景,與其寫不易著筆的抽象心情,不如寫引起此種情懷的實景,于實景中見到這種極苦、極亂的心情,一如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敝恢弧柏殹弊郑瓜侣?lián)實寫的“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變得實處全虛,一片蒼茫凄寒之感,彌天而來,一般人用很多言語也說不盡的地方,他只用百十個字就渲染出來了??灼街俅嗽姷拿钐幰苍谟诖?。
孔平仲 北宋詩人。字義甫,一作毅父。新喻(今江西新余縣)人。生卒年不詳。治平二年(1065)舉進士,曾任秘書丞、集賢校理,又提點江浙鑄錢、京西刑獄。 ...
孔平仲。 孔平仲 北宋詩人。字義甫,一作毅父。新喻(今江西新余縣)人。生卒年不詳。治平二年(1065)舉進士,曾任秘書丞、集賢校理,又提點江浙鑄錢、京西刑獄。
九日集清涼佳處。宋代。方岳。 老筆盤空墨未乾,最佳處與著危欄。江山分與諸賢客,風雨專為九日寒。白發(fā)自驚秋節(jié)序,黃花曾識晉衣冠。未須詩較明年健,別做茱萸一等看。
門前有垂楊。明代。沈周。 門前有垂楊,枝葉何靡靡。飄花欲及地,忽復因風起。搖蕩少婦心,天涯念游子。愁多肌肉消,不敢臨流水。
游佑七年丁未十一月朔蔡久軒自江東提刑歸抵。宋代。王撝。 嵯峨武夷山,中有梁棟姿。鳳凰鳴高崗,隱見視其時。孰若阿房宮,下容五丈旗。孰奏簫韶樂,和聲召來儀。才大古人用,論高人先知。晦翁千載人,源流有余師。衣傳正大學,時吐蹇諤辭。國步方險艱,憂端終南齊。袖有濟時策,真言瑯玕披。忠嘉計稷契,不事激與隨。辯論黼座側,聽納天顏怡。林林陛楯郎,相顧胥嘆咨。中有張萬福,拜賀太平基。正賴中流柱,障瀾使東之。胡為勇於去,神龍不容羈。平生廉靖操,為國張四維。西風送漢節(jié),凜凜和霜威?;嗜A馳周顯,書錦輝繡衣。沮臺占二星,今夕躔已移。江右九州地,俗弊民已疲。高褰赤帷裳,下照及隱微。刑清民乃服,莠除昔始滋。烹鮮戒政擾,漏魚寧綱稀。要令珥筆俗,洗心學書詩。更令佩犢子,竭力事耘耔。鄱江歇瀾波,貫索韜光輝。丕變東楚俗,若詠洙泗涯。小試大儒效,泰山一毫釐。寧如立本朝,措世復雍熙。無容孔席暖,佇興宣室思。歸來納絳節(jié),平登黃扉葉。富貴推不去,乘留復須疑。
廿一日夜坐憶亡兒 其二。明代。顧清。 視不成形舉目存,青燈一盞近黃昏。彭殤竟是誰分出,妄使瞿曇欲斷恩。
會城苦雨四首 其三。清代。牛燾。 中秋騎月送行人,阻住行人懶問津。米價天河休更卜,御寒今已桂為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