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疊題烏江亭。宋代。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上百次的征戰使壯士疲勞、士氣低落,中原之戰的失敗之勢再難挽回。
雖然江東子弟現在仍在,但他們是否還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來?
烏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縣烏江鎮,為項羽兵敗自刎之處。
壯士:指項羽。
中原一敗:括項羽垓下之敗。
江東:指長江下游蕪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區,是項羽起兵之地。
肯:豈肯,怎愿。卷土來:即卷土重來。指失敗之后,整頓以求再起。
唐代詩人杜牧有一首《題烏江亭》詩,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秋,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滿赴京途經烏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縣),針對杜牧的議論,寫了這首《烏江亭》。
參考資料:
1、高克勤.王安石詩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7-68
2、高克勤.王安石詩詞文選注:上海遠東出版社,2013:19-20
杜牧在他的《題烏江亭》中寫到:“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意思是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如果項羽能夠再回江東重整旗鼓的話,說不定還可以卷土重來。而王安石則根據自己的理解,認為項羽的失敗已成定局,即便是江東子弟還在,項羽也不可能再帶領江東子弟卷土重來,以為他們不一定再肯為戰爭賣命了。
詩歌開篇就以史實扣題,針對項羽的失敗直接指出“勢難回”。楚霸王的轉折點在“鴻門宴”,沒能殺成劉邦,到“垓下之圍”時已經面臨著眾叛親離的境地。而細數項羽失敗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剛愎自用了吧。所以文章“壯士哀”就隱含著這樣的信息,那時的項羽已經失去人心,天時、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項羽已經失去,要挽回大業是十分艱難,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王安石在三、四兩句中進一步闡釋“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確地表示,即使項羽真的重返江東,江東子弟是不會替他賣力的。杜、王的觀點不同是因為他們的出發點和立場不同。杜牧著眼于宣揚不怕失敗的精神,是借題發揮,是詩人詠史;王安石則審時度勢,指出項羽敗局已定,勢難挽回,反駁了杜牧的論點,是政治家的詠史。詩中最后的反問道出了歷史的殘酷與人心向背的變幻莫測,也體現出王安石獨到的政治眼光。
如果說杜牧是為項羽翻案,那么王安石則是為歷史本身翻案,人與歷史的關系本來就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這首詩中,作為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將變法中的革新精神帶到詠史詩的創作中,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對前人提出質疑,這也是一種創新。這種史論史評是王安石完成詠史詩從敘事體向抒情體,最終走向議論體的轉變,對當時的詩文革新運動起了推動作用。王安石則屬意史論史評,延伸了詠史詩的內容深度,有著獨到的政治見解。
王安石的詩,十分辛辣冷峻,但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勝敗的關鍵這個根本,可以說是一針見血。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次韻徐宰雪句。宋代。方岳。 雪花飛盡江頭蘆,秋崖有屋窗未糊。嗅梅自可了孤寂,燃竹相與留須臾。傳觀玉帝整嚴衛,雜沓環佩紛前驅。夢隨姑射扣瑤陛,身入閶闔排銀鋪。明毫一色寶階凈,端木六出瓊林孤。綠章封事見名姓,白霓仙子軒眉須。乃知天喜愛民尹,分此雪與耕田夫。山川盡入古圖畫,園林已作春規模。逢船誰可載書共,松醪未擬炊書沽。金仆姑寒憶戰士,玉玲瓏暖無歌姝。煮茶安用碧跳脫,眠蓑自勝紅氍毹。盟鷗久與說心腹,買犢大欠耕膏腴。頻年歲入少生計,何日詔下蠲田租。甑塵但憂脫粟飯,甌滑未議羹莼鱸。群公豈堪立仗馬,賤子只跨尋詩驢。第令吾民不知餒,如彼蔡人何足誅。沖寒索米徙者眾,啼饑載道攜其孥。邊烽有警事方爾,民瘼未軫天地無。轅門誰曳丈二組,羽書夜下尺一符。少遲獸狝渤海盜,當復蚊浮高陽徙。平淮有碑徜須刻,筆墨可但唐宗儒。
偕容瞻公同年北上漫興。明代。陳慧嶪。 雀舫翩翩發大江,江干瑞靄曉行幢。文章似錦裳堪補,意氣如虹鼎并扛。萬里浪頭鰲駕六,五云天際鳳飛雙。與君共挾芙蓉鍔,一掃群英力盡降。
答楊銀臺實夫。明代。周倫。 華省得高彥,道誼端可即。暌違苦炎熱,書記每相憶。因擬翠微寺,侵晨計登陟。適我絆公事,躋馬復停勒。薄午始入山,石磴恒喘息。諸老巳偕至,樽俎羅酒食。解衣各就坐,虛禮厭繁飾。候吏戒遠去,各令息足力。掀簾覿遐景,迢遞詎堪測。三山接江渚,連江亙如翊。云深忽復斷,萬象筵幾逼。須臾出畫圖,一似曾剪拭。漠漠水田白,隱隱露溝洫。誰當擘泰華,高下平崄仄。斜日墜林杪,飛鳥斂歸翼。茲游滌煩暑,涼思滿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