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老當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當。
若教鮑老當筵舞,轉更郎當舞袖長。
詠傀儡。宋代。楊億。 鮑老當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當。若教鮑老當筵舞,轉更郎當舞袖長。
這首詩用樸素自然的語言詠傀儡以言情,形象生動,耐人咀嚼。詩題《詠傀儡》,意為吟詠木偶戲中的木偶。詩的前兩句“鮑老當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當”,“鮑老”,是宋代戲劇中的角色;“郭郎”,是戲劇中的丑角,詩中系指木偶戲中的木偶。這里,著墨無多,卻使鮑老與郭郎的形象躍然紙上。詩人寫鮑老,突出一個“笑”字;寫郭郎,則緊扣其“舞袖太郎當”(衣服寬大,與身材不稱)。透過這兩行詩,我們仿佛目睹鮑老當筵笑郭郎的笑容,耳聞其笑語,也仿佛看到郭郎甩動著寬長的衣袖機械起舞的舞姿。
詩的后兩句“若教鮑老當筵舞,轉更郎當舞袖長”,筆鋒一轉,作出假設:倘若讓鮑老當筵舞,則鮑老的舞袖較之郭郎反而更顯得寬長。這兩行詩,令人讀后忍俊不禁:哦,原來那個譏笑郭郎舞袖太郎當的鮑老,其舞袖更為郎當。這樣,鮑老就成了一個缺乏自知之明的角色,他對郭郎的譏笑,也就變為他的自我嘲笑。
顯然,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特色是寓譏刺于幽默之中,詩旨不在寫鮑老笑郭郎舞袖太郎當,而在譏刺鮑老缺乏自知之明,以及傀儡的身不由己。但詩人不是以一副嚴肅的面孔,聲色俱厲地呵斥之,而是面露笑容,說出蘊藏著譏刺鋒芒的幽默話來,從而,令人于一陣輕松發笑之后,陷入沉思,有所領悟。這種寓譏刺于幽默之中的藝術,較之直露譏刺鋒芒要委婉含蓄,耐人尋味。
楊億(974—1020)北宋文學家,“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氣節,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準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卒謚文,人稱楊文公。 ...
楊億。 楊億(974—1020)北宋文學家,“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氣節,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準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卒謚文,人稱楊文公。
得江西報六言十首。宋代。劉克莊。 但見盈城盈野,誰能去食去兵。山東河北卷土,江右湖南失耕。
宋氏五女(若芬五女:若華、若昭、若倫、若。唐代。王建。 五女誓終養,貞孝內自持。兔絲自縈紆,不上青松枝。晨昏在親傍,閑則讀書詩。自得圣人心,不因儒者知。少年絕音華,貴絕父母詞。素釵垂兩髦,短窄古時衣。行成聞四方,征詔環珮隨。同時入皇宮,聯影步玉墀。鄉中尚其風,重為修茅茨。圣朝有良史,將此為女師。
諸公唱和多記經歷之事因感昔游復用元韻凡三。宋代。蘇頌。 朝鞍早過鳳樓西,雨浥輕塵未有泥。頒宴百壺人共醉,演綸雙筆客同攜。紫微舊刻蘭堂閟,朱字新牌藝院題。更識訓詞深厚意,言成膏澤惠編齊。
題桃源手卷。宋代。陸文圭。 種柳栽桃總是春,興亡千古一沾巾。只評隱者非仙者,莫悟秦人即亞人。年號記曾題甲子,兒孫肯使識君臣。南陽高士空遐想,不向柴桑去問津。
用伯初韻再和一篇請子溫戶曹同賦。宋代。張擴。 孤山山下苔痕滑,翠竹扶疏水方折。靚妝無數招不應,曾與先生護名節。即今湖上荊棘滿,誰見穿林度飛雪。道傍數本忽照眼,所喜風流未中絕。不嫌青女暫試粉,卻要風師小回轍。君看萬點已可憐,半雜春泥封地裂。版曹平生詩作史,坐陋故人探禹穴。惜花未忍任零落,借酒生春面如纈。酒醒定作返魂章,筆底有丹工點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