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回臨石岸,樹老出墻根。
野水合諸澗,桃花成一村。
呼雞過籬柵,行酒盡兒孫。
老矣吾將隱,前峰恰對門。
過湖北山家。清代。施閏章。 路回臨石岸,樹老出墻根。野水合諸澗,桃花成一村。呼雞過籬柵,行酒盡兒孫。老矣吾將隱,前峰恰對門。
在回家的路上經過靠近石頭的岸邊,老樹的枝頭伸出墻外面。
很多小小的流水匯合流淌在兩山間,山村里面的桃花全部開了。
小雞們嬉鬧著搶著過籬笆,兒孫們積極給爺爺添酒盡孝心。
當我老了時候,我也要這樣的歸隱,恰好我加門前就有一座山峰。
回:盤環,轉折。
合:匯合。諸澗:多處的澗水。澗,夾在兩山間的流水。
籬柵(zhà):柵欄,以竹木編成的籬笆。
行酒:給人斟酒。
這首具體創作年代不詳。詩人經過江蘇高淳的高淳湖,被美麗的自然景色深深吸引。同時也向往山里人家簡樸、恬和的生活,更加觸動作者歸隱之心,于是詩人寫詩將這種景況和情緒淡淡記錄。
參考資料:
1、本書編委會編.清詩觀止:學林出版社,2015.08:第47頁
此詩之堍,恰與《泊樵舍》一詩成鮮明對照。
從時令看,陰郁的秋、冬早已過去,正好是群舊識春風好,殷勤拂面來"的春日了。施閏章大約也巳返回故鄉,正帶著—主恩閑日月,吾道合江湖”的喜悅,或在家中誦讀“舊書”,或泛“東溪”就友暢飲,享受著“高柳不藏閣,流鶯解就人”式的賦閑之樂。家鄉附近有南漪湖,這首《過湖北山家》是作者泛舟出游中的即興之作。
詩之起筆頗為悠然。那當是在隨水而行的小舟之上,“路回”水轉之同,便見有一帶“石岸”。詩人舍舟登岸,行走在誰家墻院之外。心境既不憂急,意興自更盎然,就連那拔出“墻根護的蒼蒼“老”樹,竟也引得他流連興嘆了。
這開篇兩句吐語平平,似乎并無驚人之處。再信步走去,漫步可聽到一陣琮琮、潺潺的水聲。尋聲麗前。才發現原來有一泓“野水”,正沿著曲曲的山腳暢流。倘要推究這水的源頭,只要抬頭望一眼便明白了:那是由許多條山澗細流匯聚而成的。它究竟有多清純,而且伴和著怎樣一種幽幽的草苔清香,就恐怕只有詩人才能領略到了。如果“野水合諸澗”之境,還未免過于幽清,則“桃花成一村”句的跳出,便剎那間改變了一切:幽幽的流水之音尚在耳邊嗚響,一派紅麗的“桃花”,已如火如霞般照亮了詩人的眼目。那是春日溫馨的微笑,更是山民熱情的問侯。看在它的“落英繽紛”之中,正掩映著一個“桃花源”般的世界。那茅舍,那籬柵,那鳴雞吠狗、語聲人影,全隨著“桃花”的耀現而顯露在了詩人眼前。
全詩至此平中出奇,將讀者引入了料想不到的新奇之境。不過,這里畢竟不是“桃花源”,詩人也無意像武陵人那樣進入其間,以一享“山家一父老的待客熱情,他只是在村頭興致勃勃地眺望幾眼,便被那寧和、怡悅的生活景象迷住了:“呼雞過籬柵”句所描摹的,該是一位慈祥的老婦,正披著午聞的清蔭,或是落日的斜暉,手托食盆、穿過籬柵,吆喚著散在四處的雞群,至于她飄散的白發,怎樣拂過皺紋環布的眼眉;爽朗的語聲,怎樣回應著欣喜奔返的雞嗚之音,詩中芷留有許多“空白”,全憑讀者想像去補充了。“行酒盡兒孫”句,則由籬柵外景轉向了場院,那里的石臺邊,正擺開一場老少團聚的宴飲。主人公無疑是位鶴發童顏的老爹,“兒孫”們則團團圍坐,帶著歡聲笑語,給老爹酌酒助興,至于老爹怎樣因滔酣而酡顏乜眼,兒孫怎樣笑得燦若春花,包括空氣中怎樣飄浮著山禽野味的香味,也全可在字行間仿佛一二。
這樣的生活景象,這樣的淳樸和溫馨,對于久在仕途中奔波的詩人采說,恐怕只有在孩提時代才領略過,并且早已被官場的煩囂和塵俗,攪擾得恍若隔世了。而今,經了路過“湖北山家”的欣悅一瞥,便又從淡淡的記憶深處溶溶涌出,令詩人那樣向往和依戀l這才是人生無限親切的起點和歸宿。與這樣的生活相比,那官場的鉆營、傾軋、爭斗生涯,便顯得何其紛擾和令人憎氏一股深切的歸隱之情,由此濃濃地籠蓋了詩人。好在他終于可以抽身“隱”退的可能,何不就此定下決心,在家鄉領略這晚年的親情和怡樂。“相看兩不厭”的敬亭山,正就在家門的對面。
全詩收結之處,正是詩人在“湖北山家”生活景象的觸動下,轉入對隱居生涯的動情展望之時。這其問該有幾分酸澀、幾分欣喜,也全留在結句之外,一任讀者自已去固味了。
施閏章(1619—1683),清初著名詩人。字尚白,一字屺云,號愚山,媲蘿居士、蠖齋,晚號矩齋,后人也稱施侍讀,另有稱施佛子。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順治六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十八年舉博學鴻儒,授侍講,預修《明史》,進侍讀。文章醇雅,尤工于詩,與同邑高詠等唱和,時號“宣城體”,有“燕臺七子”之稱,與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位“清初六家”之列,處“海內八大家”之中,在清初文學史上享有盛名。著有《學馀堂文集》、《試院冰淵》等。 ...
施閏章。 施閏章(1619—1683),清初著名詩人。字尚白,一字屺云,號愚山,媲蘿居士、蠖齋,晚號矩齋,后人也稱施侍讀,另有稱施佛子。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順治六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十八年舉博學鴻儒,授侍講,預修《明史》,進侍讀。文章醇雅,尤工于詩,與同邑高詠等唱和,時號“宣城體”,有“燕臺七子”之稱,與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位“清初六家”之列,處“海內八大家”之中,在清初文學史上享有盛名。著有《學馀堂文集》、《試院冰淵》等。
舟次清口 其一。宋代。黃裳。 海岱東西六轉春,投閒休說去思人。此方緣盡回頭處,別有仙源可出塵。
次韻徐宰雪句。宋代。方岳。 雪花飛盡江頭蘆,秋崖有屋窗未糊。嗅梅自可了孤寂,燃竹相與留須臾。傳觀玉帝整嚴衛,雜沓環佩紛前驅。夢隨姑射扣瑤陛,身入閶闔排銀鋪。明毫一色寶階凈,端木六出瓊林孤。綠章封事見名姓,白霓仙子軒眉須。乃知天喜愛民尹,分此雪與耕田夫。山川盡入古圖畫,園林已作春規模。逢船誰可載書共,松醪未擬炊書沽。金仆姑寒憶戰士,玉玲瓏暖無歌姝。煮茶安用碧跳脫,眠蓑自勝紅氍毹。盟鷗久與說心腹,買犢大欠耕膏腴。頻年歲入少生計,何日詔下蠲田租。甑塵但憂脫粟飯,甌滑未議羹莼鱸。群公豈堪立仗馬,賤子只跨尋詩驢。第令吾民不知餒,如彼蔡人何足誅。沖寒索米徙者眾,啼饑載道攜其孥。邊烽有警事方爾,民瘼未軫天地無。轅門誰曳丈二組,羽書夜下尺一符。少遲獸狝渤海盜,當復蚊浮高陽徙。平淮有碑徜須刻,筆墨可但唐宗儒。
和嚴道培書院韻 其一。宋代。米芾。 城頭山腳舊圖開,華構凌云亦壯哉。談席昔人文獻地,升堂此日豫章材。弦歌化里清風動,麟鳳天南紫氣來。獨奈巖阿叢桂冷,幽棲不是偉長才。
喜雨應吳太參二首 其二。明代。孫偉。 坐聽檐虛瀉沸濤,也知真宰養民膏。北窗夢覺增絺绤,南畝人歸罷桔槔。鄉賽入村喧社鼓,野塘生水受漁舠。雨師先及公田足,為報官家撫字勞。
頌古十首。宋代。釋行鞏。 領得溈山笑里刀,方知不枉到明招。元來樹倒藤枯后,了得三年五載燒。
游金山寺見舊作有述同游者兩謝君方子公張明教及童子二仲也。明代。袁宏道。 壁上苔痕字,回頭十二年。方平猶眼底,江令是生前。童子來扶杖,山僧試煮泉。浪中驚準出,塔下古蛟眠。駭目洞心處,危滕峭石邊。無栽慈竹地,有縱怒鵬天。一壁云皆碎,千溝瓦忽縣。波涵萬里月,石老六朝煙。楊子來歌吹,南徐閱井廛。萍飄建鄴鎮,豆許海門船。鯊鬣遮晴島,珠胎射綠淵。云堂招賈客,鹽豉供朝賢。夜火朝嵐市,風枝水響禪。山中無印老,休舉帶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