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說,那太陽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沒法看到我的家。
正在惱恨眼前的青山遮斷了我的視線,重重暮云,又把青山密遮。
落日:太陽落山之地。
望極:望極:望盡,極目遠望。
碧山:這里指青山。
獨自在外,自然充滿了對家人的懷念。古詩中表現鄉思,除了聽風聽雨外,最多的是通過登臨送目,寄托悲傷。如唐韋應物的《西樓》云:“高閣一悵望,故園何日歸?”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兄弟書》云:“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里余。”李覯這首絕句,也是通過遠望,抒發自己思歸的牢愁。
詩前兩句寫望,但從望的感受上落筆,不具體寫望見些什么。詩人遠望時正當黃昏,夕陽西墜,他遙望故鄉,故鄉不見,遠在天涯。這時候,他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處就是天涯,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見落日,卻仍然望不到故鄉。這兩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現得很深刻。詩先以落日處即天涯作襯,使后句望不見故鄉的失望更重更深,在表現時卻不直說,而是通過兩個“天涯”的反復吟詠比較,讓人從中體會出來。以落日喻天涯,是從《世說新語·夙惠》中得到啟發。《世說新語》載:晉元帝曾問明帝:“長安與太陽誰遠。”明帝起先回答太陽遠,因為沒見過有人從太陽那兒來。后來又改口說太陽近,因為“舉目見日,不見長安”。后來人們常用這典故,以天涯太陽比喻遠。如唐岑參《憶長安曲》云:“東望望長安,正值日初出。長安不可見,喜見長安日。”就是在所憶之處與太陽上做文章。
落日終于西沉了,暮色從天際酒來,把詩人的視野壓迫到近前碧山。三四句即從近處著墨,寫詩人凝視碧山的所見所感。“已恨”句轉折巧妙,既承接上句,補充說明“不見家”之由,又“暗度陳倉”,由前二句著眼于空間的距離轉到著眼于空間的阻隔。故鄉不可見,不僅因為距離遙遠,還因為路途阻隔,所以通出一個“恨”字來。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領起,無限感慨已在其中。第四句再遞進一層,故鄉為碧山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況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詩用“還被”二字喚起,障礙重重,恨重重。再說,山本可用青、綠形容,用青更符合詩的平仄要求,可是詩人卻用碧字,大約是因為青、綠較為輕、明,碧較為重、暗,不僅更符合等色蒼茫中山的色彩,而且能喚起凝童情緒。而當蒼茫的暮色遮掩住碧山,凝重壓抑感也就更加強烈。詩至結尾,隨著時間的冉冉推移,詩人的視野由遠而近、由大而小的逐步收縮,色調的由明而暗的變化,結構上的層層遞進,那鄉思也就愈來愈濃郁,以致濃得化不開。
全詩四句,分四層意思,層層深入,不斷推進,把思想感情發揮到極致。中國古代詩詞作法,有透過一層、加一倍寫法。這種寫法,有用在一聯中的,如杜甫《夜聞觱篥》云:“君知天地干戈滿,不見江湖行路難。”本意寫行路難,再加寫遍地戰爭,行路就更難了。又如李商隱《無題》:“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也是如此。更多的是用若干句透過一層,如宋徽宗《宴山亭·北行見杏花》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里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寫思念故宮,故宮不見,轉而夢見,最后連夢中也見不到,把感情的波浪重重推向高漲。李覯的這首詩,也是采用了這一手法。
李覯(1009—1059),字泰伯,號盱江先生,是我國北宋時期一位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當北宋中期“積貧積弱”之世,雖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勵、奮發向學、勤于著述,以求康國濟民。他俊辯能文,舉茂才異等不中,講學自給,來學者常數十百人。李覯博學通識,尤長于禮。他不拘泥于漢、唐諸儒的舊說,敢于抒發己見,推理經義,成為 “一時儒宗”。今存《直講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為紀念李覯,資溪縣建有泰伯公園,塑有李覯雕像,李覯紀念館正在建設之中。 ...
李覯。 李覯(1009—1059),字泰伯,號盱江先生,是我國北宋時期一位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當北宋中期“積貧積弱”之世,雖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勵、奮發向學、勤于著述,以求康國濟民。他俊辯能文,舉茂才異等不中,講學自給,來學者常數十百人。李覯博學通識,尤長于禮。他不拘泥于漢、唐諸儒的舊說,敢于抒發己見,推理經義,成為 “一時儒宗”。今存《直講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為紀念李覯,資溪縣建有泰伯公園,塑有李覯雕像,李覯紀念館正在建設之中。
睡足軒二首。宋代。秦觀。 長年憂患百端慵,開斥僧坊頗有功。地撤蔽虧僧界凈,人除荒穢玉奩空。青天并入揮毫里,白鳥時興隱幾中。最是人間佳絕處,夢殘風鐵響丁東。
題淮陰祠。宋代。張栻。 秦關昔先驅,南鄭豈淹久。夜中丞相歸,平明印垂肘。古來豪杰人,調度出窠臼。登壇一軍驚,六合已在手。從茲看廊清,指揮如運帚。時艱思奇才,廟古酹樽酒。出門望長淮,故國長稂莠。同云正慘澹,人事極紛糾。拘攣儻無累,吾欲獻九九。
枕煙亭聽白三琵琶 其一。清代。鄧漢儀。 白狼山下白三郎,酒后偏能說戰場。颯颯悲風飄瓦礫,座間人似到昆陽。
梅花喜神譜·大開一十四枝。宋代。宋伯仁。 舉頭見長安,志士欣有托。葵藿一生心,豈容天負卻。
戀情深·滴滴銅壺寒漏咽。唐代。毛文錫。 滴滴銅壺寒漏咽,醉紅樓月。宴余香殿會鴛衾,蕩春心。真珠簾下曉光侵,鶯語隔瓊林。寶帳欲開慵起,戀情深。玉殿春濃花爛漫,簇神仙伴。羅裙窣地縷黃金,奏清音。酒闌歌罷兩沉沉,一笑動君心。永愿作鴛鴦伴,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