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處陂塘決決流,垂楊百里罨平疇。
行人便覺須眉綠,一路蟬聲過許州。
過許州。清代。沈德潛。 到處陂塘決決流,垂楊百里罨平疇。行人便覺須眉綠,一路蟬聲過許州。
池塘里流著清水,垂柳罨覆著平野。到處一片翠綠,滿眼都是生機。
使人覺得仿佛胡須眉毛都被染綠了,一路蟬聲陪伴我走過許州。
許州:今河南許昌。
決決:流水聲。陂(bēi)塘:池塘。
罨(yǎn):覆蓋。平疇:平整的田地。
行人:出行人。此處指自己。
沈德潛在朝期間,他的詩深受乾隆皇帝的賞識,這一特殊地位使他的詩論和詩作,曾風靡一時,影響頗大。詩人路過許州(北周于穎川郡置許州,即今河南許昌),風光宜人,詩興勃發,寫下《過許州》一首。
過許州時,詩人身處綿延百里的柳蔭道中,碧青的池水,翠綠的垂楊,周圍一片綠色,他甚至覺得連自己的胡須、眉毛也被這美好的景色染綠了,這使他感到十分賞心悅目。而一路知了的歡快叫聲,更增添了他的愉悅之情,使他非常輕松地在不知不覺中過了許州。
這首詩無論是寫自然景物,還是寫自己的真情實感,都是些類乎村夫野老之語從心底自然流出,沒有絲毫雕琢痕跡。但只要靜氣按節,密詠恬吟,就會涵濡深悟其妙,真可謂是“語淡而味終不薄”。第一句“到處陂塘決決流”,是從聽覺角度寫池塘美妙的流水聲。“決決”,流也,見《廣雅釋訓》,王念孫疏證:“《說文》:‘決,行流也。’重言之則曰‘決決’;‘決決’,水貌也。”韋應物的《縣齋詩》有“決決水泉動”之句,范成大的《喜雨詩》有“流渠決決繞幽居”之句。詩人用“決決”一詞來攀寫潺潺的流水聲,不僅窮其聲音,而且形神畢現,那種水流的狀態,如一群孩童你追我逐,如幾十只鴨子爭相戲水,嘩嘩的水聲和歡聲笑語相互融合,那的確是一幅非常絢麗的圖畫。而后兩句詩動靜結合,情景交融,是詩,也是畫,足以引人揚首展眉、心曠神怡。末尾一句,表達了詩人輕快的心情,聽著蟬聲好像忘掉了旅途的勞累。
沈德潛(1673~1769 )字確士,號歸愚,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代詩人。乾隆元年(1736)薦舉博學鴻詞科,乾隆四年(1739)成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為葉燮門人,論詩主格調,提倡溫柔敦厚之詩教。其詩多歌功頌德之作,但少數篇章對民間疾苦有所反映。所著有《沈歸愚詩文全集》。又選有《古詩源》、《唐詩別裁》、《明詩別裁》、《清詩別裁》等,流傳頗廣。 ...
沈德潛。 沈德潛(1673~1769 )字確士,號歸愚,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代詩人。乾隆元年(1736)薦舉博學鴻詞科,乾隆四年(1739)成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為葉燮門人,論詩主格調,提倡溫柔敦厚之詩教。其詩多歌功頌德之作,但少數篇章對民間疾苦有所反映。所著有《沈歸愚詩文全集》。又選有《古詩源》、《唐詩別裁》、《明詩別裁》、《清詩別裁》等,流傳頗廣。
南山柳村訪友。清代。陳忠平。 田居半遺世,鵝鴨自成群。偶識成知己,時來喚采芹。村頭歸野鶴,山角響孤云。薄醉渾難覺,悠然戴夕曛。
游金山寺見舊作有述同游者兩謝君方子公張明教及童子二仲也。明代。袁宏道。 壁上苔痕字,回頭十二年。方平猶眼底,江令是生前。童子來扶杖,山僧試煮泉。浪中驚準出,塔下古蛟眠。駭目洞心處,危滕峭石邊。無栽慈竹地,有縱怒鵬天。一壁云皆碎,千溝瓦忽縣。波涵萬里月,石老六朝煙。楊子來歌吹,南徐閱井廛。萍飄建鄴鎮,豆許海門船。鯊鬣遮晴島,珠胎射綠淵。云堂招賈客,鹽豉供朝賢。夜火朝嵐市,風枝水響禪。山中無印老,休舉帶因緣。
別家后次飛狐西即事。唐代。馬戴。 遠歸從此別,親愛失天涯。去國頻回首,方秋不在家。鳴蛩聞塞路,冷雁背龍沙。西次桑干曲,洲中見荻花。
讀書知要。明代。鐘芳。 善學無如善讀書,莫耽買櫝委明珠。天人條貫歸皇極,墳典精華是道腴。駿失轡銜馳愈放,車攢輪輻運常虛。晚年涵泳多滋味,倚杖林塘樂有馀。
初春遣興三首始於志退休而終於惓惓許國之忠。宋代。陸游。 白發凄涼故史官,十年身不到長安。即今天末吊形影,何日上前傾肺肝。孤憤書成詞激烈,五噫歌罷意卒酸。此懷欲說無人共,安得相攜素所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