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北去的驛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帶給遠在隴山的友人。
江南別沒有更好的禮品相送,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報春。
《荊州記》:“陸凱與范曄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兼贈詩。”唐汝諤《古詩解》則云:“曄為江南人,陸凱代北人,當是范寄陸耳。”這里用《贈范曄》題,乃暫從舊說。范曄:字蔚宗,順陽山陰(今河南省淅川縣東)人,南朝宋史學家、散文家。
驛使:古代遞送官府文書的人。
隴頭人:即隴山人,在北方的朋友,指范曄。隴山,在今陜西隴縣西北。
“聊贈”句:贈:一作“寄”。一枝春:指梅花,人們常常把梅花作為春天的象征。
參考資料:
1、劉光耀.歷代詩詞名篇譯注評.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10月:103-104
2、景宏業.學子必背·詩: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58
3、蔣心海.詩詞大王:國際文化出版社,1998年:2-3
這首詩當是陸凱率兵南征度梅嶺時所作。他在戎馬倥傯中登上梅嶺,正值嶺梅怒放,立馬于梅花叢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隴頭好友范嘩,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驛使,就出現了折梅賦詩贈友人的一幕,于是寫下這首詩。
參考資料:
1、辛志賢.漢魏南北朝詩選注:北京出版社,1981年:369-370
前兩句寫到了詩人與友人遠離千里,難以聚首,只能憑驛使來往互遞問候。“逢驛使”的“逢”字說明不期然而遇見了驛使,由驛使而聯想到友人,于是寄梅問候,體現了對朋友的殷殷掛念,使全詩充滿著天機自然之趣。
后兩句則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不僅不是一無所有,有的正是詩人的誠摯情懷,而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見,詩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想象是多么豐富。“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來臨,也隱含著對相聚時刻的期待。聯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詩人的慧心。
藝術特色方面,詩中“一枝春”描寫到眼前仿佛出現了春光明媚,春到江南,梅綻枝頭的美好圖景。梅花是江南報春之花,折梅寄友,禮輕情義重,它帶給遠方朋友的是江南春天的濃濃氣息,是迎春吐艷的美好祝愿,也是詩人與遠方摯友同享春意的最好表達。
這首詩構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雖然簡單,細細品之,春的生機及情意如現眼前。它的藝術美在于樸素、自然而又借物寄喻,在特定的季節,特定的環境,把懷友的感情,通過一種為世公認具有高潔情操的梅花表達出來,把抽象的感情與形象的梅花結為一體了。
陸凱。 陸凱(?―約504年),字智君,陸俟之孫,北魏代(今張家口涿鹿縣山澗口村)人,鮮卑族。是南北朝人。《魏書》有傳。
大都即事六首 其二。宋代。張憲。 三月西山道,春風平則門。繡鞍紅叱撥,氈帽黑昆崙。衣襆分香裹,壺瓶借火溫。醉歸楊柳月,綠霧掩黃昏。
途中八絕 其二。明代。張家玉。 凜烈寒威戰碧蒼,蕭蕭原野盡荒涼。秾桃嫩李紛零落,獨看青松不避霜。
次韻趙端明萬花園。宋代。方岳。 風逗湘簾雪絮飛,池痕雨過麹塵肥。揚州十里春猶在,細柳營深解鐵衣。
再韻前人請斷來章之作。宋代。蕭立之。 我本金精仙謫墮,雪崖劖天玉萬個。有時采藥白云深,亦有樵夫看棋座。湘波射鴨愁黃間,茅堂晝陰秋幾閑。前山有詩招不入,嗔我齧戶銅龍環。辱君三貺拜已重,又遣吟筒敲遠夢。今我閉戶風月場,如看解黿食指動。烏絲弄筆搖松花,棘端破鏃真當家。石鼎章成色如土,穴居由來未知雨。
曹仁憲謹榮壽又 其二。清代。林玉文。 崧岳降神宰此間,仁心仁聞播鄉關。椿萱長茂祥麟毓,蘭桂騰芳瑞鳳還。酒飲黃花傾北海,庭盈赤舄頌南山。有功文教銘鐘鼎,萬古英賢共仰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