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寒菊。宋代。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菊花盛開在秋天,從不與百花為伍,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窮。
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凜冽北風之中!
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
疏籬:稀疏的籬笆。
未窮:未盡,無窮無盡。
抱香死:菊花凋謝后不落,仍系枝頭而枯萎,所以說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風:寒風,此處語意雙關,亦指元朝的殘暴勢力。
鄭思肖是南宋末年的愛國詩人,南宋滅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隱居在蘇州一個和尚廟里,終身不仕,連坐著、躺著都朝著南方,表示不忘宋朝,這首詩是作者在南宋滅亡以后所寫。
參考資料:
1、梁恒月 .《幫你學古詩》 .海口 :三環出版社 ,1990 :9 .
這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國決不向新朝俯首的凜然氣節。詩中句句扣緊寒菊的自然物性來寫,妙在這些自然物性又處處關合、暗示出詩人的情懷。“抱香”,喻指自己高潔的民族情操,“北風”,雙關語,暗示北方來的蒙古統治者。全詩寫得壯烈激昂,擲地有聲。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時節盛開,獨有菊花挺立在凌厲的風霜之中,不與百花爭妍斗艷。鄭接著,詩人又寫百花已經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籬旁,意趣無窮。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風拒霜、獨放光華的自然之趣,也是畫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潔堅貞、真淳自得的主觀之趣。詩句融入了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譜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說法,云:歲華晼晚,草木變衰,乃獨曄然秀發,傲睨風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與鄭思肖詩句的題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幫助我們領悟鄭思肖詩歌意象的深刻內蘊。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兩句詩意深轉一層。菊花盛開后,在枝頭逐漸枯萎,花瓣并不凋謝落地,故云“枝頭抱香死”。北風在南宋文學家的筆下象喻來自北方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侵擾。“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何曾吹落北風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后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的情調,與主題略顯游離。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詩句用隱喻手法,是說寧可為堅持氣節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統治集團,表現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凜然正氣,真誠地剖白了詩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氣節。
這首詩的重點是托物言志,不在于發揮畫理,因此具有詠物詩的特征。全詩寫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現菊花自然屬性的同時,攄寫了鄭思肖的愛國情操,既表現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畫的繪畫美,又表現了畫家兼詩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與社會性得到和諧的統一,這首題畫詩也便有了崇高的審美體驗和深睿的哲理含蘊,使讀者從中獲得美感愉悅和生活啟迪。
鄭思肖(1241~1318)宋末詩人、畫家,連江(今屬福建)人。原名不詳,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國姓趙的組成部分。字憶翁,表示不忘故國;號所南,日常坐臥,要向南背北。亦自稱菊山后人、景定詩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學上舍生應博學鴻詞試。元軍南侵時,曾向朝廷獻抵御之策,未被采納。后客居吳下,寄食報國寺。鄭思肖擅長作墨蘭,花葉蕭疏而不畫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奪。有詩集《心史》、《鄭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圖詩集》等。 ...
鄭思肖。 鄭思肖(1241~1318)宋末詩人、畫家,連江(今屬福建)人。原名不詳,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國姓趙的組成部分。字憶翁,表示不忘故國;號所南,日常坐臥,要向南背北。亦自稱菊山后人、景定詩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學上舍生應博學鴻詞試。元軍南侵時,曾向朝廷獻抵御之策,未被采納。后客居吳下,寄食報國寺。鄭思肖擅長作墨蘭,花葉蕭疏而不畫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奪。有詩集《心史》、《鄭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圖詩集》等。
葛嶺。清代。朱方藹。 言訪神仙宅,攀藤石磴閑。泉聲春雨澗,人影夕陽山。丹灶久岑寂,白云空往還。勞勞塵土夢,愧我幾時閑。
游南薰亭。明代。陳璉。 桂林名勝地,臺觀跡多陳。空馀南薰亭,屹立漓水濆。使君喜登臨,從游有嘉賓。拂石坐紫苔,援琴鼓南薰。神暢情所感,理契意爰臻。忽茲縱遐矚,躋攀極嶙峋。下瞰皇澤灣,流水碧沄沄。石洞深窈窕,清虛絕垢氛。昔賢有遺刻,半雜苔蘚紋。江山宛如故,韶音誰復聞。登臨稍畢景,感慨懷古人。早晚聽履聲,行當近星辰。
絕交行。宋代。高斯得。 男兒獨立天地間,太華絕尖一何陗。子房不肯下蕭曹,伯夷本自輕周召。往來舞袖拂云霄,醉裹扁舟凌海嶠。鳳饑肯向雞求餐,玉潔不與蠅同調。山高路斷客來稀,日晏廛空臂爭掉。窮涂李白友俗人,歲晚杜甫交年少。前門長揖后門關,當面論心背后笑。云門輕與凡耳彈,夜光莫怪兒童誚。君平世棄政自佳,老子知希渠所要。人間對面九疑峰,未許沖風鼓無竅。
發虹縣。宋代。孔平仲。 驅馬汴河西,從此游帝鄉。瞻言驛堠短,喜及春日長。碧瓦映茅茨,人煙密相望。芻茭足供馬,亦有酒可嘗。旁觀波瀾起,萬柁攢舟航。一跌性命已,豈惟肌骨傷。不如榆柳堤,中路穩騰驤。去家漸及旬,猶走淮楚疆。卻視故山隱,忽在天一方。東軒復難到,蘭芷媚幽香。馳光不可留,游女已采桑。
上清宮梅同座主閒閒公賦。金朝。李獻能。 厭住盧家白玉堂,琳宮瀟灑占年芳。光生琪樹風霜古,影占銀潢月露涼。物外根株本仙種,世間紅紫避嚴妝。遨頭詞伯今何遜,一笑詩成字字香。
長安肆中有擁書甚富而秘不示人詩以異之。明代。凌義渠。 古香拂拂手摩挲,為惜牟珠剩幾多。憑仗血誠通姓字,一編高擁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