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甕古形勢,相對立金焦。長江萬里東注,曉吹卷驚濤。天際孤云來去,水際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遠岫忽明晦,好景畫難描。
混隋陳,分宋魏,戰(zhàn)孫曹。回頭千載陳跡,癡絕倚亭皋。惟有汀邊鷗鷺,不管人間興廢,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飛去,舉手謝塵囂。
水調(diào)歌頭·焦山。宋代。吳潛。 鐵甕古形勢,相對立金焦。長江萬里東注,曉吹卷驚濤。天際孤云來去,水際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遠岫忽明晦,好景畫難描。混隋陳,分宋魏,戰(zhàn)孫曹。回頭千載陳跡,癡絕倚亭皋。惟有汀邊鷗鷺,不管人間興廢,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飛去,舉手謝塵囂。
鎮(zhèn)江城像鐵翁一樣,金山焦山隔江相對。萬里長江向東流去,風(fēng)吹浪濤。天邊孤云來來去去,水邊孤帆來來往往,水天相接,一片浩然景象遠處峰巒忽明忽暗,如此美好的圖畫卻難以描繪。
隋滅陳,宋與魏又隔江相望。在歷史長空中,回想歷史人物已神游物外了。只要水草邊的鷗鷺,不管人世變遷,都在天空中翻飛。還爭取什么呢,還是辭世歸隱為好。
焦山:在今江蘇鎮(zhèn)江市東,屹立長江中。
鐵甕:鎮(zhèn)江古名鐵甕城,三國孫權(quán)建。
金焦:金山和焦山。二山對峙,俱屹立大江中。
曉吹:晨風(fēng)。
岫(xiù):峰巒。
混隋陳:混:統(tǒng)一。這句說隋滅陳,南北統(tǒng)一。
分宋魏:南朝劉宋與鮮卑族拓跋氏的魏對峙。
孫:孫權(quán)。曹:曹操。
癡絕:指回想歷代史事時想得出神。
一抹:形容輕微的痕跡。
舉手:分別時的動作。
謝:告辭。
塵囂(xiāo):指塵世。塵:塵世、人間。囂:市集,做買賣的地方。
參考資料:
1、謝真元,陳忻.中國古代豪放詞曲評注:天津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2004.10:223
2、伍心銘.宋詞三百首鑒賞:時事出版社,2004.12:469
參考資料:
1、林力,肖劍.宋詞鑒賞大典(上、中、下卷):長征出版社,1999.11:1539
這是一首登臨抒懷的詞作。上片詞人從“鐵甕”起筆,點出鎮(zhèn)江城古來形勝的特點,并交代詞人所在。次句聚焦“金焦”,寫出金山、焦山東西相對的壯觀之勢。首二句寫得概括、有力,渲染出一派磅礴之勢。接著兩句寫夾在金山、焦山之間的江水:萬里江流從東邊滾滾而來,伴著晨風(fēng),卷起驚濤駭浪。“注”“卷”兩字用力極大,突顯江水浩大的聲勢,襯出山水相問的壯麗景致。“天際孤云來去,水際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三句中,“孤云”“孤帆”襯出江天、江水的浩渺;“來去”“上下”縱橫交錯,可知詞人在游目騁懷,頻頻俯仰,可以想見其跳蕩的神思;“天共水相邀”將水天相接的情境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這境界是非常開闊的。詞人還沒有看夠山和水,“遠岫忽明晦”的景致又映人眼簾,“忽”字體現(xiàn)出“明暗”的瞬間性,這剎那間的感官刺激又引起詞人多少興奮。“好景畫難描”一句收束上片。詞人上片全在寫景,但仍覺自己未能將好景描畫出來,可見焦山景色之美好。
下片首三句“混隋陳,分宋魏,戰(zhàn)孫曹”,詞人從歷史的角度,由近到遠,寫鎮(zhèn)江古城的攻守征戰(zhàn),突顯鎮(zhèn)江古城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回頭干載陳跡,癡絕倚亭皋”兩句,詞人從追溯歷史中回到現(xiàn)實,他癡癡地倚立江邊,不禁感慨萬千。詞人對古來梟雄無限神往,期望自己也能像他們那樣一展宏圖,可現(xiàn)實中卻不是這樣。詞人滿腹詩書,卻官小權(quán)微,難受重用,大有懷才不遇之感,于是他不得不開解自己。“惟有汀邊鷗鷺,不管人間興廢,一抹度青霄。”詞人艷羨江邊鷗鷺能夠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飛翔,越飛越高,直飛到青霄之上,不管人間興廢。結(jié)尾兩句由艷羨鷗鷺更進一步,詞人想象自己能與鷗鷺同命,可以飛上天空,離開紛繁復(fù)雜的塵世,從側(cè)面表現(xiàn)出詞人對現(xiàn)實的不滿以及壯志難酬的憂悶。
全詞融寫景、懷古、抒情三者為一體,層次分明,語言純熟,意境開闊,耐人尋味。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fēng)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fā)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diào)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
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fēng)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fā)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diào)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十一月二十二日朝辭。宋代。李復(fù)。 朝辭承明殿,暮下金馬門。伏讀明詔意,仰思圣主恩。蠢彼獯鬻氏,禮數(shù)乃弟昆。帝初為息民,繒帛代更屯。嗣皇謹遵業(yè),使傳交塞垣。下臣非知古,有舌詎得論。恭承丁寧命,敢不夙夜奔。
雜詩 其二。清代。鄒堯廷。 巖疆數(shù)十里,良楛各異族。地連潁與毫,獷悍習(xí)成俗。頗聞道旁言,謂我少嚴酷。撫心良自慚,十載負民牧。一邑如一家,痛癢關(guān)骨肉。如何治子弟,忍事日鞭撲。秋霜豈不威,未若春風(fēng)燠。頹習(xí)詎難移,惜無仁者術(shù)。
抱膝吟。。于石。 治亂古來有,英雄今豈無。人情云聚散,世態(tài)草榮枯。事定見天理,時艱識丈夫。山川渺何許,煙雨暗平蕪。
枕煙亭聽白三琵琶 其一。清代。鄧漢儀。 白狼山下白三郎,酒后偏能說戰(zhàn)場。颯颯悲風(fēng)飄瓦礫,座間人似到昆陽。
自題畫梅。。金鑒才。 野梅如雪綴寒條,夢斷孤山月已凋。錦色千重應(yīng)物累,春愁一點許君消。貪泉穿石真迷眼,細柳經(jīng)風(fēng)竟折腰。不覺只今林下客,青氈自擁話前朝。
寄李惟寅歐禎伯四首 其四。明代。胡應(yīng)麟。 浮云不終朝,歲月忽復(fù)易。豈伊巖廊慕,大業(yè)在金石。緬懷同心侶,沈思無終極。安得西飛鴻,假我雙羽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