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卻教一作:又教)
花影。宋代。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卻教一作:又教)
亭臺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幾次叫仆人去清掃都掃不掉。
傍晚太陽下山花影剛剛消失,可是月亮升起,花影又重重疊疊出現了。
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很濃厚。
瑤臺:華貴的亭臺。
幾度:幾次。
童:男仆。這兩句說,亭臺上的花影太厚了,幾次叫仆人掃都掃不掉。
收拾去:指日落時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陽收拾走了。
教:讓。
送將來: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現,好像是月亮送來的。將,語氣助詞,用于動詞之后。這兩句說,太陽落了,花影剛剛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隨著月光出現了。
參考資料:
1、楠浦主編 .《中學生古典詩詞600篇 》 :沈陽出版社,2008年:197頁
這首詩大約創作于公元1076年(熙寧九年),在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后,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該詩表面上寫花影,實際上是影射王安石,對王安石新政的不滿。
參考資料:
1、王文蔚.《東坡軼事擷趣 》:蘭州大學出版社, 1998:52頁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借吟詠花影,抒發了自己想要有所作為,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全詩自始至終著眼于一個“變”字,寫光的變化,寫花影的變化,傳達出詩人內心的感情變化。
這首詩自始至終著眼于一個“變”字,寫影的變化中表現出光的變化,寫光的變化中表現出影的變化。第一句中“上瑤臺”,這是寫影的動,隱含著光的動。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為紅日逐漸西沉了。第二句“掃不開”寫影的不動,間接地表現了光的不動。光不動影亦不動,所以憑你橫掃豎掃總是“掃不開”的。三四兩句,一“收”一“送”是寫光的變化,由此引出一“去”一“來”影的變化。花影本是靜態的,詩人抓住了光與影的相互關系,著力表現了花影動與靜,去與來的變化,從而使詩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動態美。
寫光的變化,寫花影的變化,歸根到底是為了傳達詩人內心的感情變化。“上瑤臺”寫花影移動,已含有鄙視花影之意;“掃不開”寫花影難除,更明現憎惡花影之情;“收拾去”寫花影消失,大有慶幸之感;“送將來”寫花影再現,又發無奈之嘆。詩人巧妙地將自己內心的感情變化寓于花影的倏忽變化之中,使詩作具有言近旨遠,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花影本來很美,詩人卻“幾度呼童”去“掃”,原來詩人是用諷喻的手法,將重重疊疊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盤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無論怎樣努力,也把他們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來一批。“上瑤臺”寫花影移動,已含有鄙視花影之意;“掃不開”寫花影難除,更明現憎惡花影之情,比喻正直之臣屢次上書揭露也無濟于事,小人暫時會銷聲匿跡,但最終仍然會出現在政治舞臺上。“收拾去”寫太陽剛落,花影消失,大有慶幸之感;“送將來”寫明月東升,花影再現,又發無奈之嘆。詩中暗喻小人高位,拂之不去。太陽落猶神宗崩,小人俱貶謫,明月升指改朝換代,小人不窮。
詩人巧妙將自己內心的感情變化寓于花影的變化之中,使詩作具有言近旨遠,意在言外的含蓄美。全詩構思巧妙含蓄,比喻新穎貼切,語言也通俗易懂。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予宰安溪日景山相訪還山之興浩不可留詩以送。宋代。陳宓。 經年不見意彌親,來愜相思洗吏塵。陋邑苦難留上客,好山終是戀高人。同看臘底梅筠月,便想云間筍蕨春。此去書堂能幾驛,詩筒莫憚往來頻。
移居(二首)。明代。多炡。 幾車書籍重新遷,繞架殷勤手自編。一世蠹魚同出入,千秋鴻寶足留連。揮毫隔竹蕭蕭雨,洗墨臨池澹澹煙。熟讀《離騷》還痛飲,頹然猶藉古人眠。
送王正仲長。宋代。梅堯臣。 汴渠溯復沿,自可見遲速。來時遲有糧,去恨速無谷。有糧安計程,無谷不遑宿。霜高萬物枯,源水縮溪谷。黃流半泥沙,勢淺見蹙澳。千里東歸船,何日下清瀆。澹澹風雨寒,長汀嚎雁鶩。將投孤戍遠,四顧危檣獨。強語慰妻孥,多虞賴僮仆。到家秫已收,綴樹橘始熟。折腰無慚陶,懷遺焉愧陸。我方羨子行,送望不移目。
游金山寺見舊作有述同游者兩謝君方子公張明教及童子二仲也。明代。袁宏道。 壁上苔痕字,回頭十二年。方平猶眼底,江令是生前。童子來扶杖,山僧試煮泉。浪中驚準出,塔下古蛟眠。駭目洞心處,危滕峭石邊。無栽慈竹地,有縱怒鵬天。一壁云皆碎,千溝瓦忽縣。波涵萬里月,石老六朝煙。楊子來歌吹,南徐閱井廛。萍飄建鄴鎮,豆許海門船。鯊鬣遮晴島,珠胎射綠淵。云堂招賈客,鹽豉供朝賢。夜火朝嵐市,風枝水響禪。山中無印老,休舉帶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