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近中秋月已清,鴉青幕掛一團冰。
忽然覺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獨自行。
八月十二日夜誠齋望月。宋代。楊萬里。 才近中秋月已清,鴉青幕掛一團冰。忽然覺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獨自行。
剛剛接近中秋,月已清圓,似是在鴉青色的幕布上掛著一團冰盤。
忽然間,覺得今夜的月亮,獨自行進在,與天隔離的空間。
誠齋: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楊萬里進士及第,授贛州司戶,繼調永州零陵丞。時張浚謫居永州,萬里力請始見。張勉以“正心誠意”之學,萬里終身服之,并名其書室曰“誠齋”。
鴉青幕掛一團冰:謂鴉青色的天空懸掛著一輪寒冰似的明月。幕:帷幕這里指天空。
元:同原。
粘天:附著天。
《八月十二日夜誠齋望月》正是詩人晚居家中,于誠齋望月,一時興發而作。
參考資料:
1、田軍 馬奕 綠冰.中國古代田園山水邊塞詩賞析集成:光明日報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014頁
俗話說:“月到中秋分外明。”詩的首句正是襲用這句俗語的語意。“才近”二字,扣題目的“八月十二”,只差三天,便是中秋,真稱得上“近”了。本來每月的望日,月亮都是光明的,而這句俗語突出的是“中秋”,重點在“分外”。分外者,特別之意也,即較之其他月份更要清亮一點。八月十二,雖還未到中秋,但卻接近中秋;雖未達到“分外”,卻也是“已清”了。這已初步道出了題意。
第二句,進一步寫“望”。詩人所望見的是“鴉青幕掛一團冰”。仰望高空,儼如帷幕,色比鴉青,倍覺淡雅。在這淡雅的帷幕之上,懸掛著一輪明月,色澤的優雅、美麗,頗能引人入勝。還不止此,在這里詩人不說“月”而說“一團冰”。團者,圓也;而冰的內涵首先是涼其次是亮,再次是白,這較之“一輪月”不僅更為形象,而且創造出一個既優美又冷清,既光明而又優雅的境界。它不僅給與讀者以美的享受,而且能給人以情操的陶冶。
第三句在全詩中是一個轉折,是第二句到第四句的一個過渡。“忽然覺得今宵月”,通俗易懂,簡直就是一句白話。這種語言,新鮮活潑,是誠齋詩的特點之一。
第四句則說明“忽然覺得”的內容,也就是對“今宵月”的一個遐想。月是歷代詩人最喜歡歌詠的景物之一。在詩人的筆下,月是千姿百態、各不相同的,而他們由月所引起的遐想,也是各不相同的。而詩人能獨辟蹊徑,別有所想,出人意表。詩人想的是這個月亮“元不粘天獨自行”。“元”即“原”字,意思的“原來月亮并不是粘在天上而是獨自行走的”。夜空片云全無,一輪明月高懸,似乎無所附麗,獨自運行。設想新奇,月夜晴空的境界全出。
這首小詩,既創造出優美的境界,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又出以新奇的遐想,啟迪著讀者的思路;而那種通俗的語言,雖然傳統的詩家,視為“鄙俗”,卻使讀者感到新鮮活潑。
楊萬里。 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男,漢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杰出詩人,與尤袤、范成大、陸游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南宋四大家”。
東臺雜詩 其二。清代。蔣春霖。 海近秋先至,城空客少過。滄桑新涕淚,云物小槃阿。樂土聊高枕,王師未止戈。雞聲催攬鏡,雙鬢已微皤。
仲夏過紅橋阻雨次日尋幽至暮 其二。清代。戴亨。 陰云留過客,攜雨到柴門。杯酒謀鄰叟,園蔬乞近村。深燈連曙柝,幽夢繞山樊。自古唯蕭索,方知重友倫。
園中賞梅。宋代。陸游。 行遍茫茫禹畫州,尋梅到處得閑游。春前春後百回醉,江北江南千里愁。未愛繁枝壓紗帽,最憐亂點糝貉裘。一寒可賀君知否,又得幽香數日留。
移居太仆街。明代。石寶。 從仕二十載,卜居亦六七。身世任蓬轉,無問喧與僻。最后移闕西,地位更平直。趨鼓向啟明,繞盡宮樹碧。城遙漏聲杳,起望恒佇立。憑仗窗間禽,晨晦有消息。迂慢恐非宜,取近愧寡力。暫借鷦鷯枝,豈敢望安逸。
再題翠云山房。。弘歷。 平生山水心,勝地輒留詠。虛軒愜遠寄,萬象供臨憑。嵐靄朝夕變,峰巒前后映。秀是圖畫體,貞為松柏性。如是契靜悟,終古大圓鏡。
雜題畫 其十一 李唐山水。。釋妙聲。 故國江山入莫秋,煙波留與后人愁。古今不預興亡事,只有滄浪獨釣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