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堤楊柳雨沉沉,萬縷千條惹恨深。
飛絮滿天人去遠(yuǎn),東風(fēng)無力系春心。
柳枝詞。唐代。何希堯。 大堤楊柳雨沉沉,萬縷千條惹恨深。飛絮滿天人去遠(yuǎn),東風(fēng)無力系春心。
《柳枝詞》即《楊柳枝詞》,是中唐以后流行的歌曲之一,歌辭則由詩人創(chuàng)作翻新。借詠柳抒寫別情的,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此詩即屬此類。
大堤在襄陽城外,靠近橫塘。宋隨王劉誕《襄陽曲》云:“朝發(fā)襄陽來,暮止大堤宿。大堤諸女兒,花艷驚郎目。”似乎從這詩以后,大堤便成了情郎們尋花問柳的去處,唐人詩中寫到大堤,多有此意。如施肩吾《襄陽曲》:“大堤女兒郎莫尋,三三五五結(jié)同心。清晨對鏡理容色,意欲取郎千萬金。”李賀《大堤曲》:“蓮風(fēng)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由此推知,這首《柳枝詞》寫的,便是大堤女兒在暮春時分送別情人的情景。
由于近水,堤上夾道的楊柳,枝條特別繁茂,絲條垂地,給人以嬝娜嬌怯之感。“柳條無力魏王堤”(白居易),寫的便是這種情景。“晴煙漠漠柳毿毿,不那離情酒半酣”(韋莊),每逢折柳送別,即使晴天,也不免令人感傷,何況雨霧迷濛,那是要倍增惆悵的。“大堤楊柳雨沉沉”,“沉沉”二字,既直接寫雨霧(這不是滂沱大雨,否則不能飛絮)沉沉,又兼關(guān)柳枝帶雨,顯得沉甸甸的。而人的心情沉重,也在景物的映襯下透露出來。送別情人,離恨自深,說“萬縷千條惹恨深”,不僅意味著看到那兩行象征離別的翠柳,又使愁情加碼,還無意中流露出女子因無奈而遷怨于景物的情態(tài),顯得嬌癡可愛。
但此詩的精彩并不在前兩句,三句寫分手情景道:“飛絮滿天人去遠(yuǎn)”,意境絕妙。前二句寫雨不寫風(fēng),寫柳不寫絮,到寫“人去遠(yuǎn)”時,才推出“飛絮滿天”的畫面,這樣便使人事和自然間發(fā)生感應(yīng)關(guān)系,其妙類似于“蒙太奇”手法。同時這句包含一隱一顯兩重意味,明說著“人去也”,而飛絮滿天,又暗示“春去也”。宋人王觀有“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的名句,句下已有無盡惆悵;而兩事同時發(fā)生,情何以堪!詩人都說風(fēng)雪送人,景最凄迷;而“楊花似雪”、“飛絮滿天”的景色,更易使人迷亂。“人去遠(yuǎn)”,是就行者而言;還有一個站在原地未動的人,一任柳絮飛懷撲面,此種神情意態(tài),隱然見于言外。
“東風(fēng)無力系春心。”結(jié)句含蓄藉,耐人尋味。從上句的“飛絮滿天”看,這是就自然節(jié)物風(fēng)光而言,謂東風(fēng)無計留春長駐,春來春去,有其必然性在;從上句的“人去遠(yuǎn)”看,“春心”二字雙關(guān),實指戀情,則此句又意味著愛情未必持久,時間會暗中偷換人心。前一重必然隱射著后一重必然。詩句既針對大堤男女情事,有特定的涵義;又超越這種情事,含有普遍的哲理。
這首詩的詩味渾厚,一句比一句有味,讀之如嚼甘飴,其味無窮。
何希堯,分水人,唐代詩人。字唐臣。生卒年不詳,唐憲宗時在世。今存詩四首。 ...
何希堯。 何希堯,分水人,唐代詩人。字唐臣。生卒年不詳,唐憲宗時在世。今存詩四首。
題興國寺碧落軒 其二。宋代。陳淵。 休論暮四同朝四,且說前三與后三。造物戲人無足較,老禪深處要重參。
葛嶺。清代。朱方藹。 言訪神仙宅,攀藤石磴閑。泉聲春雨澗,人影夕陽山。丹灶久岑寂,白云空往還。勞勞塵土夢,愧我?guī)讜r閑。
哭中齊兄三首。宋代。汪炎昶。 我方纏世故,而已返于真。亦豈異流俗,自難逢若人。病多獨嗜學(xué),客至不知貧。毫發(fā)獨無媿,情鐘骨肉親。
送君無奈別情何,五日生朝客里過。心逐懸旌離漢徼,夢隨春柳渡遼河。
重關(guān)復(fù)嶺狼煙接,暮雨朝云海氣多。應(yīng)有大篇吟出塞,不須停馬問干戈。
送王本一如遼陽。明代。邊貢。 送君無奈別情何,五日生朝客里過。心逐懸旌離漢徼,夢隨春柳渡遼河。重關(guān)復(fù)嶺狼煙接,暮雨朝云海氣多。應(yīng)有大篇吟出塞,不須停馬問干戈。
到香港。清代。黃遵憲。 水是堯時日夏時,衣冠又是漢官儀。登樓四望真吾土,不見黃龍上大旗。
高宗祀明堂前朝享太廟二十一首。。真宗。 來相于庭,鳴鋗鏘鏘。奉牲而告,登彼雕房。非牲之備,民庶是康。神依民聽,上帝斯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