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窗聞遠水,月出似溪中。
香覆經年火,幡飄后夜風。
性昏知道晚,學淺喜言同。
一悟歸身處,何山路不通。
宿澄上人院。唐代。盧綸。 竹窗聞遠水,月出似溪中。香覆經年火,幡飄后夜風。性昏知道晚,學淺喜言同。一悟歸身處,何山路不通。
流水潺潺遙遙飄入竹窗,明月皎潔仿佛溪水中洗過。
新香火覆照去年香灰,后夜風吹動殿前風幡。
本性昏知道為時已晚,學識淺卻喜見解相同。
一旦悟得歸身之處,萬水千山道路自通。
澄上人:唐代僧人,其生平不詳。
香:梵語“健達”譯為“香”,為六種供養之一。佛教中,以為香能將人之信心通往佛所。
作品首先劈空而來,營造出一個禪境。這里不寫投宿的過程,也免去了入禪的經歷,直接寫見聞感受。竹窗聞遠水,水聲若有若無;月出似溪中,月色若隱若現。這是迷蒙而優美的月夜景色,也是那不可捉摸的禪境。接著寫寺院特有之事物:香、幡,描寫中,語帶禪機。去年的香火已化作香灰,香灰已冷;今年的香火猶在燃燒,香灰應熱。而就在這冷與熱、生與滅的不息變化之中,禪也在無言地傳遞。后夜風起,后夜風涼,后夜風勁,就在這靜夜里,殿前幡飄飄而動。就在這動靜之間,夜晝之間,讓讀者似乎體悟到了禪意。于是,作者與院中僧談起了他的心得。禪自然不在言語之中,作者于是有“性昏”及“學淺”的謙辭;但非言語又無從呈其心得,特別是當他的表達得到僧人之認可,更覺十分欣喜,也增添了信心。他覺得自己真正開悟了,他覺得自己找到了皈依之所,他覺得從此后,在人生的道路上將會左右逢源。詩之開篇未寫入寺院的路徑,詩之末尾便寫明:禪悟是通達方便的門徑。
盧綸(約737-約799),字允言,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漢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濟縣)人。天寶末舉進士,遇亂不第;代宗朝又應舉, 屢試不第。大歷六年,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后由王縉薦為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出為陜府戶曹、河南密縣令。后元載、王縉獲罪,遭到牽連。德宗朝復為昭應令,又任河中渾瑊元帥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有《盧戶部詩集》。 ...
盧綸。 盧綸(約737-約799),字允言,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漢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濟縣)人。天寶末舉進士,遇亂不第;代宗朝又應舉, 屢試不第。大歷六年,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后由王縉薦為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出為陜府戶曹、河南密縣令。后元載、王縉獲罪,遭到牽連。德宗朝復為昭應令,又任河中渾瑊元帥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有《盧戶部詩集》。
紀事十一首 其三。近現代。趙熙。 海風吹處盡浮云,月蝕瑤臺色色昏。誰識卅年辛苦力,老來含淚入斯門。
頌古十七首。宋代。釋師觀。 唇上碧斑賓豹博,舌頭當的帝都丁。頻呼小玉元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
送湯倅二首。宋代。虞儔。 別乘詞鋒不費磨,江山得助想經過。離情柳色長亭暮,愁緒梅腮細雨多。渭北論文須細與,洛南問業念如何。有時尺素頻相寄,莫負東來錦鯉波。
依韻和陳秘校見寄。宋代。梅堯臣。 郁郁東堂桂,常期接袂攀。羽翰殊不及,蓬蓽卻空還。江水幾經歲,監中無壯顏。音塵能見問,誰道隔云山。
獻姚石甫先生即以贈別 其二。清代。龍啟瑞。 未了看山愿,城西住少時。夢猶京闕戀,歸為友朋遲。黃葉聲中酒,蒼葭閣上詩。東瀛一回首,揮涕萬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