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繞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樓下欲三更。
霧柳暗時云度月,露荷翻處水流螢。蕭蕭散發到天明。
浣溪沙·山繞平湖波撼城。宋代。張元干。 山繞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樓下欲三更。霧柳暗時云度月,露荷翻處水流螢。蕭蕭散發到天明。
連綿的山巒環繞著平湖,波濤很大,有搖動城墻之勢。湖水的波光里倒映著山巒的影子,浸染著山的青翠。就要到三更時分,湖光蕩漾,照到樓上猶如水晶一般清瑩。
天上的流云遮住了月亮,柳樹如同籠罩在霧中一樣發暗。帶著露珠的荷葉翻動時,水光閃爍,如同飛流的螢火一樣。散開著花白稀松的頭發,靜靜地待到天明。
浣(huàn)溪沙:詞牌名,曾為唐代教坊曲名。
平湖:湖名,位于嘉興東南。
波撼(hàn)城:波濤洶涌,撼動城郭。化用孟浩然《臨洞庭》:“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詩意。
浸(jìn):浸染。
水晶樓:樓名,在浙江吳興。一說指湖水泛著波光照到樓上,如同水晶一樣。
欲:將要。
三更(gēng):半夜,午夜。
霧柳:指柳樹如同霧罩著一樣陰暗。
度(dù):指遮擋。
露荷:帶著露珠的荷葉。
水流螢(yíng):風擺荷葉,葉上水珠閃亮得就像螢火蟲一樣。
蕭蕭(xiāo xiāo):指頭發花白稀疏的樣子。
散(sǎn)發:散開的頭發。
參考資料:
1、天人.唐宋詞名篇鑒賞 第3冊.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332
2、張璋.歷代詞萃.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174
此詞為詞人晚年游覽江浙一帶時所作。宋高宗紹興元年年底,詞人退居在福建生活。高宗建炎3年到紹興19年(公元1129-1149年)二十年間,詞人一直與諸多居閩友人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和互動,共寫了44首交游詞。 這首《浣溪沙》就是詞人晚年游覽江浙一帶的山水美景時所作。
參考資料:
1、周泥杉.張元干退居福建時期交游詞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17
“山繞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兩句詞人運用了兩個色彩迥異的動詞“撼”、“浸”,前者修飾出一雙巨臂搖蕩著水中的孤城的畫面,施展力與暴;后者刻畫了少女的柔指輕撫著情人,展現了情與愛的綿柔。兩個字描寫了湖水的剛與柔,對比鮮明地描寫了自然美景的神秘?!八А倍煮w現其玲瓏剔透,“欲三更”表明了時間,暗示了詞人在此游玩至深夜,襯托景色之美。“露荷翻處水流螢”,“流螢”二字作喻形象表現出荷葉沾染了露水后的清瑩明麗。“霧柳”句通過“暗”、“度”二字寫盡了柳的朦朧、月的舒緩;“露荷”句則憑借“翻”、“流”二字傳達了露荷的圓潤、螢的飄忽,“蕭蕭”帶有自嘲的意思,也體現了詞人的自由瀟灑,“散發”體現了詞人的不羈。
上片一開始,詞人以雄渾的氣勢推出了一個蕩人心魄的畫面:平湖環繞,波濤震天,孤城獨立。孟浩然《臨洞庭》云:“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詞人所采用的藝術手法和孟詩有暗合之處,但只是客觀物象和由此引起的蒼茫闊大的意緒在形式上的自然重疊,而不是主觀上的刻意模仿。下句意境突變,“湖光倒影浸山青?!痹~人展現了一個平靜而恬淡的畫面:湖光瀲滟,山色青蔥,蕩漾著沉醉的氤氳。這恰恰和以上波濤震天的懾人氣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畫面的轉換不但體現了動中有靜、剛中有柔的自然景觀上的復雜的情趣,而且在情緒上帶來了大起大落。末句“水晶樓下欲三更”是對以上畫面意境上的補充,它為詞人所詠嘆的景物籠罩上了一層朦朧的神秘的氛圍。“三更”點明時在深夜,從而為下闋對夜景的具體描繪作了過渡性的鋪墊。
到了下片,詞人意猶未盡,仍然陶醉于自然景觀之中。所不同者,此時詞人所刻畫的夜景主題愈加明了,“霧柳暗時云度月,露荷翻處水流螢”兩句正體現了這一變化,前句暗合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中“霧失樓臺、月迷津渡”的情韻,后句又為這銷魂的意境增添了幾許生意、幾許亮色——露珠敲荷,流螢相逐。這兩句不僅意境幽美,而且對仗和遣詞也極為精工、貼切。由于詞人從細微的感觸著筆,表現了一種纏綿的風情。詞人疲于世情的心靈也得到了凈化與升華,滋長了一種放曠的情懷,正如他在結句中所說的:“蕭蕭散發到天明”——詞人為自己勾畫了一個超脫者的形象。它雖沒有張孝祥在《念奴嬌·過洞庭》中所表達的“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的人格上的闊大與深厚,但卻有其“不知今夕何夕”的達觀與迷戀。
這是一首描寫湖景的清新雋永的小詞,上片寫湖水由晝至夜的變化,始而波涌撼城,繼而平靜如鏡,浸山映樓。下片寫夜景變化,月陰時柳晤籠霧,荷翻時露流如螢。詩情畫意,使詞人流連至天明。總觀這首詞,它的重心在于寫景,通過景觀的變化帶動情緒的升沉。因此,全詞只有末句直抒胸臆,但詞人思想與情感卻暗藏于全詩,于“景”的空靈中無處不感到“情”的滲透與激蕩。
元干出身書香門第。其父名動,進士出身,官至龍圖閣直學士,能詩。張元干受其家風影響,從小聰明好學,永泰的寒光閣、水月亭是他幼年生活和讀書處。十四五歲隨父親至河北官廨(在臨漳縣)已能寫詩,常與父親及父親的客人唱和,人稱之“敏悟”。 ...
張元干。 元干出身書香門第。其父名動,進士出身,官至龍圖閣直學士,能詩。張元干受其家風影響,從小聰明好學,永泰的寒光閣、水月亭是他幼年生活和讀書處。十四五歲隨父親至河北官廨(在臨漳縣)已能寫詩,常與父親及父親的客人唱和,人稱之“敏悟”。
宮詞四首。宋代。劉克莊。 出海新蟾玉半鉤,風翻荷蕩起棲鷗。女郎定有穿針約,偷看明河記立秋。
壬辰重九即席。宋代。韓琦。 中山風物有前緣,經賞重陽第五年。莫為素毛悲晚歲,且吹黃菊酌芳筵。退求僻郡疑邀寵,甘老窮邊似好權。笑問此身何計是,不如嘉節倒垂蓮。
二十八日夷逆以火輪船窺探三港口。清代。姚燮。 敢肆鮮卑膽,來從內地窺。斤將傷到鼻,燃已急當眉。云壓三江動,烏啼萬井危。要津猶可據,吾憶李鴉兒。
一叢花。清代。陸求可。 六花堆積滿乾坤,一色更無痕。但分山水高低處,與林廬城郭江村。蠟屐扶筇,印生屐齒,回首失柴門。不知明月照黃昏,步步踏瑤琨。誰憐東郭先生苦,偶行吟、露出鞋跟。莫笑孫康,讀書相映,不復問饔餐。
雙廟懷古。元代。王惲。 鐵輿動地來,獵火燼九縣。睢陽東南沖,江淮國所援。蔽遮不使前,恢復可立見。二公明此機,死守誓不變。雖危所保大,如蝮螫解腕。最難結眾心,存歿匪石轉。彼蒼畀全節,誰為落賊便。已矣君不忘,握爪掌為穿。竟能濟中興,淮海了清奠。至今忠烈氣,皎皎白日貫。賀蘭觀成敗,不飲浮屠箭。殺亡計多寡,此論誠可辨。我來拜遺像,凜對如生面。乞靈激懦衷,剸決剛同鍊。朔風吹樹聲,尚想登陴戰。暮倚暈月城,悲歌淚如霰。
隔海相望盡一杯,汗青留與捫沉哀。正平舌劍招奇戮,叔夜玉山淪劫灰。
九點齊煙春去遠,十年秦火我遲來。披霜坐待堅冰至,數蕊紅梅帶血開。
誦永軍兄“人間豈有自由地,莫道文人不自由”句慨然有作。。陳偉。 隔海相望盡一杯,汗青留與捫沉哀。正平舌劍招奇戮,叔夜玉山淪劫灰。九點齊煙春去遠,十年秦火我遲來。披霜坐待堅冰至,數蕊紅梅帶血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