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慚恩未報,敢問路何長。
萬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陽。
舊游成遠道,此去更違鄉。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移使鄂州次峴陽館懷舊居。唐代。劉長卿。 多慚恩未報,敢問路何長。萬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陽。舊游成遠道,此去更違鄉。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歷七年)左右,詩人劉長卿結束了十年多閑居流寓生涯,以監察御史、檢校祠部員外郎為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題中的鄂州,在今湖北省鄂城縣,是轉運使署所在地。
首聯從御命赴任寫起。“多慚恩未報”系泛泛鋪墊之筆,主要是用以引出下句?!案覇柭泛伍L”,表面似乎在探問路途遙遠實際寄寓對人生之路的探索。第二聯承“路何長”寫次峴陽館所見之景?!叭f里通秋雁”句,也寄寓著詩人自己多年來宦海飄泊及此行中旅途勞頓之感?!扒Х骞蚕﹃枴本?,這里的“千峰共夕陽”,透露著旅途孤寂,只能跟千峰共賞夕陽之意。當然,此次赴任,詩人大可游山玩水、逍遙自在的,他在旅途中的這樣勞頓孤寂之感,讀者只能從他“路何長”一語中所透露的仕途坎坷之感中找到一點線索。第三聯,繳清題目中的“懷舊居”?!芭f居”有何可懷,詩中只字未道,可見此詩意不在獨居。詩里略略點了一下現在離家鄉和舊居越來越遠了,不過是想加強“路何長”的感慨。
末聯重道旅況,回應首聯的“路何長”。詩人雖然說的是旅途跋涉的風霜勞頓,讀者卻可從中讀出詩人回憶十數年的宦途,設想未來時的悵惆與躑躅?!案覇柭泛伍L”是這首詩的情感主線,詩人于其中融注了封建社會中一個有吏干而敢于剛而犯上的正直知識分子的憂慮和憤慨。
劉長卿曾以“五言長城”自詡,尤工五律。這首詩運用貼切精工、凝煉自然、清秀淡雅而又諧美流暢的語言來寫景抒情,詩的感情真摯動人,風格上則工秀邃密而又委婉多諷。為此盧文弓召在《劉隨州文集題辭》中,也指出劉詩“含情悱惻,吐辭委婉,情纏綿而不斷,味涵詠而愈旨”。
劉長卿(約726 — 約786),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后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后為長洲縣尉,因事下獄,貶南巴尉。代宗大歷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
劉長卿。 劉長卿(約726 — 約786),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后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后為長洲縣尉,因事下獄,貶南巴尉。代宗大歷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相思引 其二。宋代。袁去華。 曉鑒燕脂拂紫綿。未忺梳掠髻云偏。日高人靜,沈水裊殘煙。春老菖蒲花未著,路長魚雁信難傳。無端風絮,飛到繡床邊。
題吳子和山水。明代。張以寧。 今代高人張師夔,繭紙畫出紫陽詩。青山娟娟洗宿霧,綠樹粲粲含朝曦。孤篷高卷在沙腳,一叟獨坐閒支頤。返思前夜風雨惡,滿蓑白雨飛淋漓。牛渚天昏神鬼出,龍門雷動黿鰲移。明朝起視天宇凈,金盤高掛扶桑枝。云收浪息非昨夢,樹色山光如舊時。乃知穹壤間,神明有如斯。高天日月常昭朗,平陸風濤自險巇。紫陽之仙去我久,茲理明明知者希。秦川吳子和,讀書見天機。喜得此畫邀我題,嗟我倦游材力衰。大江長淮動千里,似此幾回親見之。行年五十未聞道,徑欲從此棲武夷。
伍牧。元代。張翥。 苦戰勤王事,精魂泣鬼雄。壞城兵氣黑,遺鏃血花紅。故老談亡國,明時錄死忠。長吟一搔首,落日鳥呼風。
同周車駕邵憲副宴馬大參舊署。明代。黎崇敕。 南旺山河是舊游,相逢何幸此登樓。孤臺遠帶千峰色,一水中分兩地流。石畔葵榴侵客袂,門前楊柳系仙舟。明朝又趁南池勝,李杜遺文好更求。
西湖留別。唐代。白居易。 征途行色慘風煙,祖帳離聲咽管弦。翠黛不須留五馬,皇恩只許住三年。綠藤陰下鋪歌席,紅藕花中泊妓船。處處回頭盡堪戀,就中難別是湖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