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香晚花靜,錦水南山影。
驚石墜猿哀,竹云愁半嶺。
涼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誰家紅淚客,不忍過瞿塘。
蜀國弦。唐代。李賀。 楓香晚花靜,錦水南山影。驚石墜猿哀,竹云愁半嶺。涼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誰家紅淚客,不忍過瞿塘。
楓樹飄香,傍晚花草恬靜,錦江水中,映出南山的倒影。
險石欲墜,野猿哀啼,半山竹云叫人發(fā)愁心驚。
一輪寒月高掛在秋夜的江畔,照得晶瑩的沙粒閃閃發(fā)光。
誰家的女子在這里哭泣,不忍辭別故土,走出瞿塘?
楓香:楓樹有脂而香。郭璞注《爾雅·釋木》云:“楓樹似白楊,葉圓而岐,有脂而香,今之楓香是也。”
錦水:即錦江。在今四川省境內(nèi),因此水濯錦,錦彩鮮潤,故稱濯錦江。南山:不詳何山,當在錦江南岸。
驚石:危險駭人的山石。墜猿哀:用杜甫《泥功山》詩“哀猿透卻墜”句意。墜:一作“墮”。
竹云:一作“行云”。
秋浦:秋日的水濱。唐張九齡《別鄉(xiāng)人南還》詩:“東南行舫遠,秋浦念猿吟?!?/p>
粼粼:水流清澈貌;水石閃映貌。一作“鱗鱗”。
紅淚:美女的眼淚。晉王嘉《拾遺記·魏》:“ 文帝 所愛美人,姓 薛 名 靈蕓 , 常山 人也…… 靈蕓 聞別父母,歔欷累日,淚下沾衣。至升車就路之時,以玉唾壺承淚,壺則紅色。既發(fā) 常山 ,及至京師,壺中淚凝如血?!焙笠蛞浴凹t淚”稱美人淚。
瞿塘:即瞿塘峽,長江三峽之一,在四川省。陸游《入蜀記》卷六狀其“兩壁對聳,上入霄漢,其平如削成,仰視天,如匹練?!狈浅kU要。
參考資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4
2、馮浩非 徐傳武.李賀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28-29
此詩當作于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李賀二十五歲時,當時作者在吳楚一帶。
參考資料:
1、馮浩非 徐傳武.李賀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28-29
詩題“蜀國弦”,是樂曲名。李賀詩中多次寫到蜀國弦,如“拂袖風吹蜀國弦”(《牡丹種曲》),“蜀國弦中雙鳳語”(《聽穎師琴歌》),均指樂曲,可證此詩所寫是蜀國樂曲。
頭兩句說,傍晚,在微風細浪的濯錦江邊,楓樹散播著濃郁的芳香。野花靜靜地沐浴在金色的夕暉之中。碧綠的錦江水,倒映著南山青蒼靜穆的影子。這幅自然風景幽雅秀麗,令人悠然神往。畫面上沒有聲音,但隱約表現(xiàn)出一股輕柔清麗、閑靜恬美的音樂旋律。詩人在開篇既沒有點出演奏者,也沒有交待彈撥的是何種樂器,甚至連題中的弦字也未提及,而是開門見山,單刀直入,用兩幅形象鮮明的景物畫面來描寫音樂的情調(diào)和節(jié)奏,把讀者一下子就引進美妙的音樂境界,感受到賞心悅耳,移情動志的音樂魅力。
三、四句又展現(xiàn)出兩幅自然景物畫面?!皦嬙嘲А?,用杜甫《泥功山》句意,寫猿猴跳越山谷,墜落時發(fā)出哀啼。蜀地多猿,盛弘之《荊州記》云:“每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清遠;空岫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边@兩句說:弦聲由舒緩、輕柔、恬美忽而轉為驚駭哀愁,好像高山危石,懾人魂魄,又似猿猱躍澗,墜谷哀鳴;聽曲者的眼前還展現(xiàn)出綿延起伏的山嶺,碧森森的竹林與霧濛濛的煙云在山半腰相繞,好象在互抒愁思。這一聯(lián),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同時顯露,詩人還用了帶著強烈感情色彩的“驚”、“哀”、“愁”這幾個字眼,渲聲弦聲,使人心驚膽顫、哀愁感傷的巨大藝術力量,暗示出弦樂曲調(diào)已發(fā)生了由低到高、由徐到疾、由輕柔婉轉到激越緊張的驟變。
五、六兩句,詩人所描寫的弦聲又由剛轉柔,形象地表現(xiàn)出一彎涼月,從清冷的秋浦之上冉冉升起,月光射入水中,照見水底白沙,粼粼有光的景象。涼月秋浦、清水白沙,弦聲多么明凈、凄清、幽冷!樂曲的旋律起伏回蕩,倏忽變化,如波翻浪涌,姿態(tài)橫生。
收尾兩句,詩人描繪樂聲的手段又有變化,由前三聯(lián)借自然景色狀樂聲轉為以社會人事表聲情?!凹t淚客”用了王子年《拾遺記》的一個典故:魏時女子薛靈蕓和父母分別時依依不舍,淚下沾衣,途中用玉唾壺承淚。到京師,壺中淚凝如血。這兩句說:弦聲忽然又顯得如泣如訴,好象傳說中與家鄉(xiāng)親人離別的女子,淚落如雨,凝而為血,不愿越過蜀國的門戶瞿塘峽。前三聯(lián)用鮮明可視的物象直接描繪弦聲,這一聯(lián)以帶著濃烈哀傷情思的事象誘人去聯(lián)想弦聲,表現(xiàn)的素材是不同的。比較起來,這一聯(lián)的事象不如前三聯(lián)的物象那么具體易感,但仍然可以想象得出,這支蜀國弦樂曲至此奏出了高潮——那瞿塘峽狂風的呼嘯聲和渦流的咆哮聲,交織著女子嗚咽悲哭之聲,傳達出一股強烈而纏綿的戀鄉(xiāng)之情,搖撼著讀者的耳鼓,叩擊著讀者的心弦,全詩就在這感情的高潮中戛然而止。
關于《蜀國弦》的題旨,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清初姚文燮鉤稽史實,以史證詩,以比興之義逐一詮釋詩中意象的政治含蘊,推定此詩“為遷客傷”,未免捕風捉影,穿鑿附會。但他指出詩中寫“蜀弦之哀”,又認為“諸本僅注弦,覺少清味”,還是中肯的。詩中交織地描寫楓香花靜、水影南山之清麗恬美,涼月秋浦、玉沙粼粼之凄清幽冷,以及紅淚客不肯過瞿塘之纏綿哀傷,可以說詩人是借寫蜀弦之悲喜哀樂,抒寫對蜀國的懷戀情緒。這樣理解比較恰當。
《蜀國弦》描寫音樂形象鮮明,變化倏忽,精細入微,在表現(xiàn)手法上頗有獨到之處。它不同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主要采取以聲摹聲,而是側重以形寫聲,并充分調(diào)動了視、聽、觸、味等多種感覺。詩中的“香”、“靜”、“涼”分別從味覺、觸覺著筆;即以視覺來說,就兼寫了形、影、光、色、動、靜。更妙的是,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各種各樣的意象,都是蜀地特有的風光、景物、傳說,用它們來描狀蜀國弦聲,更顯得絲絲入扣,從而精確地傳達出蜀國弦聲獨特的韻味?!妒駠摇酚植煌诶钯R描寫音樂的另外兩首名作《李憑箜篌引》和《聽穎師彈琴》。那兩首詩在意象的光怪陸離和意境的詭幻斑爛方面勝于《蜀國弦》,但它們都在詩中點明了演奏者、演奏的樂器,甚至寫出樂器的形質(zhì);《蜀國弦》除標題外,篇中無一字提及弦,亦自有其含蓄蘊藉、誘人尋味的特色。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
李賀。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南山柳村訪友。清代。陳忠平。 田居半遺世,鵝鴨自成群。偶識成知己,時來喚采芹。村頭歸野鶴,山角響孤云。薄醉渾難覺,悠然戴夕曛。
送陳仲慈叔慈兄弟應選入都。。歐必元。 君不見南海翡翠光五彩,出疆增價踰千倍。又不見合浦雙明珠,入都聲價重璠玙。此物有神終自合,時來何但守方隅。偉哉陳氏之二子,騰驤奮轡東南起。奕世衣冠次第新,不特韋家擅其美。巍巍大父尚書公,立朝廿載陟司空。司空仲子廣文館,登壇樹幟稱宗工。廣文四子皆賢冑,二龍三鳳相先后。伯季文章蚤擅場,叱咤風云齒方茂。仲慈倜儻有仙才,叔慈技進穿楊手。題詩自是泣鬼神,毛穎一掃龍蛇走。二仲詞林大業(yè)成,機云誰敢與爭名。是父固能傳是子,何當難弟復難兄。憶同二仲交非薄,無奈風塵泣抱璞。相憐解有贈酬章,白雪瑯瑯滿高閣。故園昔日數(shù)相遲,今日河橋折柳枝。斗酒酌君馳遠道,丈夫寧得戀暌離。茲行天子臨軒日,策士新開東閣期。斌斌文學如云盛,從容歌和柏梁詩。君有子虛賦,獻有狗監(jiān)知。漢庭方側席,安嘆不同時。此時看花御苑北,詞名藉藉滿京國。遇合人間非所難,吾道當令增羽翼。臨岐為君歌此曲,越樹燕云處處碧。
蝶戀花·將去揚州重至湖上作。。黃侃。 波上殘陽紅萬疊。小得勾留,不負清秋節(jié)。一紀重來情緒別。蘆花替我頭如雪。終古雷塘流未歇。杜牧三生,前事憑誰說。后日風帆天畔葉。夢魂應踏揚州月。
桃花舖。宋代。范成大。 老蕨漫山鳳尾張,青楓直干如攢槍。山深嵐重鼻酸楚,石惡淖深神慘傷。陰崖風生吹客急,草中枯株似人立。昳晡卓幕先下程,將士黃昏始相及。